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0.59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撫民眾。《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保大定功,安民和眾。」《三國演義》第一二回:「盡取小沛軍馬入城,出榜安民;一面安排喪事。」
2.人名。生卒年不詳。宋長安石工,熙寧間,蔡京書元祐黨人碑,頒定州縣刻於石上,安民被徵役參與其事,因乞免鐫本人姓名於碑末,時人以為義。
濟世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拯救時世,安定百姓。《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三國演義》第三七回:「欲訪先生,求濟世安民之術。」
治國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理國家,使人民生活安定。《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孤本元明雜劇.鬧鍾馗.第二折》:「鍾馗,你有何治國安民之法?」
富國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富有,人民生活安定。《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民田適治,河隄亦成,此誠富國安民,興利除害。」《舊唐書.卷四八.食貨志上》:「如裴耀卿、劉晏、劉巽數君子,便時利物,富國安民,足為世法者也。」
弭盜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除盜匪,安撫平民。《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像這盜賊橫行,全不肯講究一個弭盜安民的良法。」
安民族學院(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延安民族學院於民國三十年(1941)九月在延安創建,前身是同年初成立的陝北公學民族部。主要任務是培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綏遠等省區的蒙古族、回族和其他民族的青年;研究有關各民族的歷史和現狀,爭取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當時全院約有教職員工二百多人,包括蒙古、回、藏、滿、彝、苗、東鄉、漢等民族。學制無嚴格規定。設有研究班、政治班、文化班。教學內容分政治課和文化課兩類。學員一年參加生產勞動二至三月,如開荒種地、紡織等。對學員實行供給制,衣、食、住、醫療、書籍均免費供應。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受到尊重。該院創辦六年多,共培訓少數民族和漢族青年數百名。
保國安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衛國家,安定人民。《水滸傳》第六三回:「若以禮幣請他,拜為上將,可以掃清水寨,殄滅狂徒。保國安民,開疆展土,端在此人。」《明史.卷三三二.西域列傳四.別失八里》:「友邦遠國,順天事大,以保國安民,皇天監之,亦克昌焉。」
安民告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藉以安定民心的政事布告。
安民恤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撫民眾,使誠心歸順。《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於是孫策聚數萬之眾,下江東,安民恤眾,投者無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使穩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