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1.4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對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莖的每個節上的相對兩側著生,如對生之葉序;或與不同器官著生在同一半徑軸上,如與花瓣對生之雄蕊。如槭樹、紫丁香等的葉片均為對生
對生物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縮頭字,用來比較不同輻射所導致生物效應的因子,與對參考人產生某同一效應的吸收劑量成反比,所用的參考標準通常是大致濾過的250kVpX光,僅用於輻射生物學中,與輻射防護的射質因數有關,但不相同。
對生耳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游離脈,葉緣鋸齒,多少有芒刺,羽狀複葉,一回羽狀複葉,羽片長寬比2.7,羽片邊緣不反捲,基羽片不反折,羽片下表面鱗片具分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確。如:「對錯不分」、「答對了。」、「你說的話是對的。」
正常。如:「氣氛不對」、「神色不對」。
相反的一方。如:「對方」、「對手」、「對岸」。
搭配、相配。如:「登對」、「門當戶對」。
平分成兩份。如:「對半」、「對分」、「對切」。
成雙的。如:「對筆」、「對聯」、「對偶」、「出雙入對」。
答話、回答。如:「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讓兩種事物配合在一起。如:「對獎」、「對號入座」。
比照。如:「對照」、「校對」、「核對」、「查對」、「比對指紋」。
調整使合於一定標準。如:「對光」、「對焦」、「對準」、「對好距離」。
相合、適合。如:「對味」、「對症下藥」、「文不對題」。
看待。如:「對待」、「對事不對人」。
向著、朝著。如:「面對面」、「對著天空」。
介詞。後面接對象、處所、範圍。A>表示對象。如:「對人誠懇」、「對牛彈琴」、「他對你說什麼?」。B>表示處所。如:「我對這裡不太熟悉。」C>表示範圍。如:「他對太空科學很有研究。」
量詞。用於計算成雙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對鐲子」、「兩對夫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命。如:「生物」、「生靈」、「輕生」、「殺生」、「捨生取義」、「起死回生」。
生育。如:「生日」、「生殖」、「生兒育女」。
成長、滋長。如:「生長」、「滋生」、「生成」、「生生不息」。
活著。如:「生存」、「人生於世」、「生不逢時」。
不熟悉。如:「生人」、「生字」、「生手」、「生疏」、「面生」。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米」、「生冷」、「半生不熟」。
產生。如:「發生」、「生事」、「生利」、「生財有道」、「你可別再生出什麼新花樣!」
生活、生計。如:「謀生」、「生路」、「無以為生」。
非常。如:「生恐」、「生怕」。
老師稱呼弟子或弟子自稱。如:「學生」。
量詞。用於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對生長或保健有益的。[例]養分、養料
莫逆之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植物名。紫葳科梓屬,落葉喬木。葉對生,闊卵形至近圓形,全緣偶掌狀淺裂。夏日開花,聚繖狀圓錐花序,花冠黃色,帶暗紫斑點。蒴果圓柱形,二瓣裂,種子兩短具長柔毛。木材供建築及製作器具。
梔子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葉、花及根亦可提供藥劑。 莖一般梔子花樹高約為三公尺左右,樹皮呈灰白色。 葉梔子花之葉基乎沒有葉柄,對生,外觀呈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兩面接光滑無毛。 花梔子花為白色,花型大,具有濃郁香味,自莖頂開展,花期約在每年四至七月間,單花壽命約為四至六天,開花初期為白色,後則漸黃。花萼約五至八裂,呈綠色。花冠為鐘形。(註2) 果實梔子花的果實為漿果,呈卵形或橢圓形,果實成熟時為橘黃色或橘紅色,其內種子數量相當多。 參考書目註1:鄭武燦,《台灣植物圖鑑》上冊,國立編譯館主編,頁937。註2:吳淑芬(1995),《花的奇妙世界:四季...
反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指物體因光線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裡,小徑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葉陰影。」清.袁枚〈游桂林諸山記〉:「開門趨往,捫之,竟是絕壁。方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狀態和關係而產生與它相符的現象,稱為「反映」。如:「作家筆下的文學作品,往往是他個人生活體驗的反映。」
3.將客觀事物或實質狀況所引發的主觀感受,如實呈現或傳達出來。如:「施政滿意度的調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這部小說反映了殘酷的社會現實和階級鬥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