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20.845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幼小的孩子。元.關漢卿《五侯宴.楔子》:「一個婦人,懷裡抱著個小孩兒,我問他聲咱,兀那嫂嫂,你為何抱著這小的在此啼哭,可是為何那?」也作「小底」。
2.平民對官員或僕役對主人的自稱。元.鄭廷玉《後庭花》第四折:「張千云:『稟爺,真個通神!是有一眼井,小的下去,打撈出這個口袋來。』」也作「小底」。
3.對僕役的泛稱。元.吳昌齡《張天師.楔子》:「淨云:『老哥不知,但是我家的小的每,都是生藥名!』」也作「小底」。
小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生。《水滸傳》第二四回:「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也會收小的。」《金瓶梅》第二回:「原來這開茶坊的王婆,也不是守本分的……又會收小的,也會抱腰。」也作「收生」。
小的;一半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一半。〈demi〉是形容詞; 用來形容小幅度的動作; 或只做原本動作的一半。例如:空中腿部二分之一大繞環〈demi-grand rond de jambe en l´air〉和半蹲〈demi-plié〉。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Gretchen Ward Warren《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1989.
小的位置;一半的位置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為郤革堤學派(Cecchetti Method)所採用的術語,指腿部舉起的高度,在地面和臀部之間45度的地方。此動作在法國學校稱為半高位〈demi-position〉。
Gretchen Ward Warren《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1989、Agrippina Vaganova《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Ballet》1969.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靶的中心。如:「眾矢之的」。
目標,心中想到的地方。如:「標的」、「目的」。
確實的。如:「他的確是個好人!」、「那本書的確是我的。」
表所屬的介詞。如:「我的書」、「他的妹妹」、「公園裡的花」。
形容詞語尾。如:「美麗的」、「可愛的」、「帥氣的」、「認真的」。
人稱代名詞。如:「開車的」、「走路的」、「賣花的」、「忙碌的」。
副詞詞尾。如:「慢慢的走」、「高高的飛」、「好好的讀書」。
語尾助詞。如:「這是難免的」、「這是不可以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大」相對:(1)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2)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3)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4)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3.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一丘之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一.2解釋貉是一種長的像狐狸但體型較小的動物,毛呈現黃褐色,可做皮袍。「一丘之貉」是指生長在同一個生長在桐一個山丘中的貉,品種都一模一樣;比喻彼此格調都不高,差不了多少。 二、故事漢朝時有一個人叫做楊惲,家世極好,從小就受到好的教育,尚未成年就已名聞朝廷。宣帝時,因有功於國家,而被封為平通侯,他平常為人正直、公正不阿,因此頗得滿朝文武百官的敬重。然而,楊惲年少得志,難免表現出一副驕傲自大的模樣,於是就和宣帝最信任的老臣太僕長樂意見不合,經常有所衝突。那時候剛...
白駒過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駒過隙」的「駒」指的是良馬、駿馬,「隙」則是狹小的縫隙,「白駒過隙」則指駿馬快速奔馳過,從狹小的縫隙中看去,僅能見到白光一閃而逝。此語見於《莊子.知北遊》,莊子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其中 「郤(ㄒㄧˋ)」通「隙」,整句話則是感嘆人停留在天地間的時間如此短暫,生命消逝之疾速,就像白駒那樣快速奔馳過狹小縫隙。但另有人以為,莊子話中的「白駒」指的是白色的「駒影」,也就是日影,「白駒過郤」則是指白色的日影移動迅速,從縫隙中一閃而逝。其實無論「白駒」是白色駿馬,或是白色日影,整個詞語的比喻義都是相同的。後來「白駒過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例如在《三...
相形見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用。各大小官員之間的來往,不論品行與官德,論的只是帽子上的那顆頂珠,人因之而貴,亦因之而賤。所以小小的官員蔡伯芬,總是為他頂上那顆不甚高等的頂珠而時感不安,與人相比時老是覺得自己較為拙劣,故有「相形見拙」之語。後來「拙」多作「絀」,「絀」亦指不足、短缺。「相形見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相互比較之下,其中一方顯得不如對方,或作為自謙之詞。出現「相形見絀」的書證如《歧路燈》第一四回:「原來譚紹聞,自從乃翁上京以及捐館,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那日程希明當頭棒喝,未免觸動了天良。又見婁樸,同窗共硯,今日相形見絀。難說心中不鼓動麼?」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