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90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幼的孩童。《莊子.徐无鬼》:「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2.僮僕。唐.杜甫〈獨坐〉詩二首之二:「晒藥安垂老,應門試小童。」也稱為「小童兒」。
3.古代諸侯夫人自稱的謙詞。《論語.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
4.帝王居喪時的自稱。《左傳.僖公九年》:「凡在喪,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大的。如:「小樹」、「小鳥」、「小城」、「小人物」、「小數目」。
時間短的。如:「小住」、「小坐一下」、「小睡片刻」。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叔」、「小姑姑」、「小兒子」、「小女兒」、「小職員」、「小官員」。
年紀輕的。如:「小孩」、「小妹妹」、「小時候」、「年紀小」、「小伙子」。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小店」、「小兒」、「小女」、「小的不敢」、「恕小民直言」。
輕視。如:「你可別小看我喔!」
稍微。表程度不深。如:「小有名氣」、「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邪惡的、壞的。如:「小人」、「宵小」。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李」、「小張」、「小老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孩子。如:「童話」、「童謠」、「童玩」、「兒童」、「童叟無欺」。
幼小的、未成年的。如:「童年」。
姓。
笑容可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將城門大開,每個城門只派二十名士兵扮成百姓,在那灑掃街道。諸葛亮自己則是梳洗一番,帶著兩個隨侍的小童僕,在城牆上彈琴,一付從容不迫的樣子。魏國前鋒來到城下,看到這付景象,覺得事有蹊蹺,不敢再前進,敢緊回報予司馬懿。司馬懿不信,令軍隊停在原地,自己騎著快馬到城前眺望。一看之下,果然不假,諸葛亮高坐城樓之上,笑容滿面地彈琴,左右各站一個小童,一個手捧寶劍,一個拿著拂塵驅趕蚊蠅。城內百姓則是低頭灑掃,完全沒有禍到臨頭的驚慌。司馬懿見狀,以為諸葛亮是要誘敵深入,城內必有伏兵,於是決定暫且退兵。諸葛亮料想司馬懿當會整軍再來攻,便趁著魏軍退兵的空檔,帶著全城百姓與軍士,棄守西城,退入漢中。而他在這場交...
倏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速。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我之盛年。」《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小童急欲問時,左慈已拂袖而去;其行如飛,倏忽不見。」
慧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慧靈敏。《北史.卷一四.后妃傳下.齊馮淑妃傳》:「慧黠能彈琵琶,工歌舞。」《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馮相喜小童如此慧黠,笑道:『使得,使得。』」也作「惠黠」、「黠慧」。
孤苦伶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孤單貧苦,無依無助。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可憐三百口親丁飲劍鋒,剛留得孤苦伶仃一小童。」《紅樓夢》第一一二回:「父母早死,嫂子嫌我,頭裡有老太太到底還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也作「伶仃孤苦」、「零丁孤苦」、「孤苦零丁」。
害群之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嘆,這個小孩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神的所在之處,一定不是個平凡人物,因此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道理。小童卻不願多論世事,只想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但禁不住黃帝一再地詢問,就只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和養馬沒什麼差別,就是除去對馬不好的事物而已。黃帝聽了非常佩服,叩頭拜謝,尊稱他為天師。「害馬」原指任何會傷害馬匹的事物,後來「害群之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危害大眾的人。
心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親信可靠的人。《紅樓夢》第六五回:「賈珍歡喜,將左右一概先遣回去,只留兩個心腹小童牽馬。」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進行輔導等建議。 新加坡新加坡的中學允許對一些嚴重違反學校規條的青少年男生施行「藤條打屁股」(不鞭打小童和女學生)的處罰。 韓國(南朝鮮)體罰在初中和高中甚至小學都已常態化,多由男性教員對男學生行使。李文烈的《我們醜陋的英雄》(又譯《扭曲了的英雄》,台譯《我們扭曲的英雄》);殷熙耕的《漢城兄弟》等韓國小說寫到了教師打中小學男生的情況:被打的學生手腳著地做成拱形,用棍子打屁股。在韓國,處罰男生常用棍棒打屁股,習慣上,被打的男生都被要求手腳撐在地上拱起屁股,徒手掌摑和拳打也很普遍,柳河執導,權相佑主演的《馬粥街殘酷史》等片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