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19.4652 ms
共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市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固定時間、地點,進行貨物買賣的場所。後亦指人口聚集地、商業中心。《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諸在城及鄉村有市集之處,課稅有常法。」
|
節慶;市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字指年度節慶,有節日,市集之意。相似活動,法文為Foire,德文為Mess,德文有一名詞,「跳躍之節」(Die Leipsiger Messe),極可能為古代城市名(西元1200年左右)。「Messe」這個字由基督宗教的傳教士們傳入各地區,因此有所謂的冬之節慶(Winter-Messe)或基督之節(X-Messe,或熟知之聖誕節,此時非基督教國家為慶祝太陽節或農節的日子)等。希臘文的Circe或kirte與Messe此字是有關連的,而形成Kirkmess這樣的字。無論如何,此詞為商人之節慶,有關買賣,而這種人們聚集的活動中總少不了歌唱、宴樂及跳舞。操條頓語之地(Teutonic lands)...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資料市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料倉儲中的一種特例;它不是經由企業透視來解決組織需要;而主要定位在某一特定功能或部門需要。
|
市集(洪瑞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布魯日市集;三件禮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三幕浪漫喜舞劇。奧古斯特.包諾維(August Bournonville, 1805-1879)編劇、編舞。刨里(Holger Simon Paulli)作曲,傑克.諾爾(Jacques Noël)舞台設計,1851年4月4日由丹麥皇家芭蕾舞團(Royal Danish Ballet)首演於哥本哈根皇家劇院。是齣描寫中產階級生活的舞劇,改編自童話故事《三件禮物》(The Three Gifts)。十七世紀,法蘭德斯地區的布魯日市場裡,居民熱烈慶賀城市守護神的祭典,街道上熱鬧非凡,木屐舞、硬鞋舞接續表演。安崔(Adrian)與基爾(Geert)是三兄弟中的兄長,各有女朋友瓊安娜(Johan...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市集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稱。西歐各國在密閉式劇場未出現之前,於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萊比錫等地的市中心區域皆有商業市集的活動,凡市集舉行之時都吸引許多娛樂團體及商人參與盛會。在巴黎有聖赫爾曼市集(Faire de San German)、聖羅蘭市集(Faire de San Laurent)、及聖奧維迪市集(Faire de San Ovidius)等皆於特定的日子舉行盛會;在倫敦則為南沃克市集(Southwark Fair)、巴托羅謬市集(Bartholomew),其中巴托羅謬市集的五月節尤其盛況非凡,吸引約千人與會;另外,在諾丁罕(Nottingham)十月份的鵝市集(Goose Fair)也令人矚目。...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結婚市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俗。羅馬尼亞人的擇偶遺俗,曾經於每年六月二十九日在根納(Gaina)山頂上舉行。當天就像普通假日一樣,凡住在周圍數哩內的人家都會到市集遊覽。適婚的女孩們把嫁妝裝置在彩繪箱子裡,放在篷車上用上等牛隻或馬匹載運過來,甚至連牲畜和蜂巢箱也帶出來展示。每戶家長就坐在自己的帳棚外面,等待中意他女兒的人上門來。符合條件的青年男子也由家人陪伴,繫著有金幣和銀幣的寬皮帶,以顯示其富有程度。雙方經過一番交涉,定下履約條件,這對新人便訂婚,緊接著就是唱歌、跳舞的慶祝儀式,這些新人將在來年春天結婚。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品買賣交易的場所。如:「市場」、「股市」、「市集」、「夜市」。
|
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市場、人口聚集舉行交易的地方。如:「市集」、「趕集」、「年集」。
|
曲高和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