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得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得到權位。《韓非子.難勢》:「今曰堯舜得勢而治,桀紂得勢而亂。」《野叟曝言》第五九回:「得勢則聚若蠅蚊,失勢則散若鳥獸、甚至賣主求榮者頗多。」
2.獲得有利的形勢。如:「雖仗著地形得勢,攻守皆易,但仍不可掉以輕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獲取。如:「取得」、「得到」、「得志」、「得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力。如:「權勢」、「有錢有勢」、「仗勢欺人」、「勢力範圍」、「勢均力敵」。
威力。如:「火勢」、「水勢」、「風勢」。
動作的狀態。如:「手勢」、「姿勢」。
形貌。如:「山勢」、「地勢」。
情形、狀況。如:「時勢」、「局勢」、「情勢」、「勢所必然」。
機會。如:「乘勢追擊」。
雄性生殖器。如:「去勢」、「割勢」。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昉(西元460∼508)字彥昇,南朝梁博昌人,仕宋、齊、梁三代。宋時,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齊,以文學為王儉所重,後任竟陵王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末,蕭衍得勢,任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蕭衍代齊自立,是為梁武帝,任昉為義興、新安太守,有政聲。任昉博學多聞,於書無所不讀,聚書至萬餘卷,是當時著名的三大藏書家之一。曾見宮中內藏四部古籍篇卷紛雜,於是親自校讎勘定。任昉的文學成就,以善撰表、奏、書、啟著稱,當時王公表奏,無不請昉代筆,起筆即成,不加點竄,因而與以詩聞名的沈約合稱為「沈詩任筆」。他在上任大司馬記室時,寫了一篇〈到大司馬記室牋〉,來感謝朝廷的提拔。文中任昉極為自謙,形容自...
排山倒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山倒海」原作「迴山倒海」。袁山松,東晉陳郡陽夏人。少有才名,博學能文,在他寫的《後漢書》中,有一段記載東漢最後一位皇帝獻帝的事蹟。獻帝在位三十一年,起初受制於董卓,後曹操以援救漢室之名討伐董卓。接著曹操迎接獻帝至許昌,從此曹操便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得勢後,漸次削弱諸雄的權力,手握國家大權,他架空獻帝,勢力日漸強大,以「迴山倒海」般的巨大力量,把政權移轉到自己手中。袁山松認為,曹操以仿效堯、舜禪讓的美名,逼獻帝授權,實為竊國,與盜賊無異,毫無仁義可言。後來「排山倒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力量巨大,氣勢壯闊。
雞犬升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淮南王劉安得道升天,雞犬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隨之升天。見晉.葛洪《神仙傳》卷六。後比喻一個人發達得勢,左右有關係的人也跟著發跡。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作「雞犬皆仙」、「雞犬俱升」。
任勞任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任勞任怨」係由「任勞」及「任怨」二語組合而成。 「任勞」出自漢.桓寬《鹽鐵論.刺權》。漢昭帝始元六年,郡國賢良文學之士在討論鹽鐵官營等政策同時,也強調公卿必須「蒙其憂,任其勞」,負起整飭吏治的重責。 「任怨」則出自《漢書.卷九三.佞幸傳.石顯》。元帝時石顯竊權干政,十分得勢。他了解自己樹大招風,深怕元帝一旦聽信左右抨擊自己,就危險了。所以,他採取預防措施。因為石顯常出宮到各官署辦事,所以他就向元帝請求:「有時出宮辦事,回宮太晚,宮門已經關閉,我可不可以說奉陛下之命,請守吏開門?」元帝允許。有一天,石顯故意回來得很遲,宣稱元帝詔令,喚開宮門。不久,果然有人上書控告石顯,假傳聖旨,私闖宮門。元帝...
世態炎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意義3 相似詞4 相反詞5 例句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四折:「也索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 意義形容得勢時人們就巴結,失勢時人們就冷淡。 相似詞世情冷暖 世態人情 世風澆薄 人情冷暖 相反詞患難與共 風俗敦厚 例句昔日他官高勢大,門庭若市,但一退休,便門可羅雀,世態炎涼由此可見。
東山再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注解 東山:地名,隱居的地方。再:第二次。=二.=釋義 從隱居的東山出來再次擔任要職,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掌權,也比喻失敗以後捲土重來。=三.=語源 《晉書‧謝安傳》記載,東晉時謝安退職後在會稽(在浙江紹興)東山隱居,後來又起來做官,擔任宰相。=四.=例子 1. 前幾年的破產並未打敗他,改做生意東山再起,成了世界首富。2. 一次的失敗不算什麼,只要努力就能東山再起。=五.=近義 捲土重來 | 重振旗鼓 | 死灰復燃=六.=反義 一蹶不振=七.=故事公元383年八月,苻堅親自帶領八十七萬大軍從長安出發。向南的大路上,...
雞犬不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勾畫魚肉鄉民者的嘴臉,文中「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一段,生動刻畫了得勢者的可惡與人民的無助可悲。後來「雞犬不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被嚴重騷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