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383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怨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埋怨忿恨。《墨子.兼愛中》:「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中懷怨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心懷恨。如:「你縱使對她中懷怨恨,也不該暗箭傷人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怨、仇視。如:「怨恨」、「憎恨」。《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詩:「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懷不滿。如:「怨恨」、「抱怨」、「怨言」。
眾口鑠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怨恨、埋怨。如:「怨懟」、「忿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盍亦求之,以死誰懟?」《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懟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
睚眥必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像瞪眼看人這樣的小怨,也一定要報仇。語本《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後指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報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九.灤陽續錄一》:「此狐快一朝之憤,反以隕身,亦足為睚眥必報者戒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寬恕、赦免。如:「饒恕」、「歲月不饒人」。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一八首之一七:「日月流邁不相饒,令我愁思怨恨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怨恨、責備。《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仇」,一致對抗仇敵。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敵愾」,抵禦怨恨的人。語本《左傳.文公四年》。「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