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282.39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息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停止燃燒。比喻為停止、滅絕。唐.薛用弱《集異記.平等閣》:「及煙焰息滅,啟爐之後,其像無成。」也作「熄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呼吸之氣。如:「喘息」、「嘆息」、「氣息」、「一息尚存」。
音信。如:「消息」、「信息」。
停止、歇止。如:「平息」、「息怒」、「歇息」、「休息」、「息事寧人」。
子錢,本金所生的利潤。如:「利息」、「月息」、「年息」。
兒子。如:「子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火弄熄。如:「滅火」、「把油燈吹滅」。
除去、使消失。如:「滅亡」、「消滅」、「滅口」、「滅跡」。
消失、消逝。如:「幻滅」、「破滅」。
沉沒、淹沒。如:「滅頂」。
以毒攻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儒而不傳習者,亦賢儒之所病也。或曰:「興善動行,彌益其妄,如晞陽斥影,加樵罷鼎。誠乃務茲之道,豈是息滅之道歟?」曰:「彼蓋不知執事1>淨命2>以聲止聲3>,良醫之家,以毒止毒也。」 〔注解〕 (1) 執事:執掌事務的人。 (2) 淨命:梵語。指高僧大德。又作「具壽」、「長老」。 (3) 以聲止聲:以勸善之語來止息惡評之聲。
消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撲滅、毀滅、殲滅、袪除、息滅、消除、消逝、消亡、殺絕、肅清
熄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停止燃燒。比喻為停止、滅絕。唐.韓愈〈南海神廟碑〉:「祀之之歲,風災熄滅。」也作「息滅」。
解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滅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的境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亦稱「涅槃」。
三法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用以辨別是否符合佛法的三種準則。即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謂一切條件所構成的現象是剎那生滅;諸法無我,謂所有存在都沒有實體;涅槃寂靜,謂息滅煩惱就不會輪迴。《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若一切教為此三種理印所印等,名為了義,違三法印等,非了義經。」
佛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佛所創。主張一切都是不圓滿的,凡是緣起的現象都是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痴,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脫。佛教流傳至今,主要的教學系統:一、上座部佛教,盛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二、大乘佛教,包括中國佛教及西藏佛教以及日本、韓國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亞洲為主。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