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7.97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授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田地為官府公有,人民成年時就分授給他們,死亡後再將田地歸還給公家。如夏代的貢法、商朝的助法、周朝的徹法、唐代的授田法,均屬此類制度。而國父耕者有其田的計畫,部分辦法仿於此。
戰士授田憑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民政府於抗戰時期發給軍人的一種授田憑據。為獎勵反共抗俄戰士並維持其家屬生活,總統特於民國四十年(西元1951)公布「反共抗俄授田條例」,民國四十五年起陸續發放。民國七十九年,立法院正式通過「戰士授田憑據處理條例」,並於民國八十年起開始依憑據發給補償金。其折算標準依身分、年齡、退役或服役等情形,分為一、二、四、十等四種基數,每一基數發給五萬元,最高不超過五十萬元。由國防部留守業務署負責辦理申請事宜,團管區負責發放補償金,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參與協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給與、交付。如:「授與」、「授權」、「頒授」、「授旗」、「臨危授命」。
教導。如:「傳授」、「教授」、「講授」、「授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以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如:「農田」、「稻田」、「水田」、「菜田」。
打獵。如:「田獵」。
蘊藏資源的地帶。如:「鹽田」、「油田」、「煤田」。
田田:蓮葉鮮碧的樣子。如:「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田賽:體育競賽中,以距離遠近高低作競爭項目,如跳高、跳遠、推鉛球、鍊球等項目的運動比賽。如:「田賽項目是這次運動會的重頭戲!」
田地:A>種植農作物的土地。B>地步。如:「你怎麼會淪落到這種田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田賦。《說文解字.禾部》:「租,田賦也。」《漢書.卷四.文帝紀》:「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新唐書.卷五一.食貨志一》:「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租庸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唐代賦稅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為基礎,丁男、中男授田一頃,每年納粟二石,稱為「租」;每年服勞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絹三尺,稱為「庸」;每戶每年繳納定額的絲、麻等物產,稱為「調」。安史之亂後,均田制被破壞,此法遂為兩稅制所取代。
商鞅變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戰,秦軍變成為無堅不摧的百勝雄師。 廢除井田制度商鞅下令剷除井田制度中的阡陌封疆,再擴大畝的面積,授田予民,以鼓勵人民努力耕種,增加生產,授田的多寡也是依照軍功爵級而定。商鞅結合軍爵與授田,塑造了家家務農,人人奮戰的新社會。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商鞅變法英文關鍵字:Shang Yang's political reform of Qin state 參考資料張元、李孝悌/著。...
均田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台。 唐朝時期唐朝初年,許多無主的荒地可供政府授予農民,均田制順利推行。唐制,丁男授口分田八十畝,授田的農民必須耕種,若任其荒蕪,就施以廷杖。永業田二十畝,必須種植桑、棗,不種也要處罰,奴婢不再授田。農民所受口分田年老歸還,不許買賣、租典,但遷往人口稀少的地方,則允許私賣,這項規定使得一些偏遠地區的荒蕪土地得到開墾,但田地的授受辦法也因之遭到破壞。均田制度配合租、庸、調的實施,政府財政收入穩定,為唐初的盛況奠定了基礎。不過,均田制並不是全國普遍實...
團管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隸屬於師管區的軍事單位,主辦動員、後備軍人管理等業務。
括戶政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稅,作為歉收時發放的義倉米。因此,括地政策按戶徵稅的情形與租庸調制並不相同,括戶政策的改變意味著計口授田的戶籍記帳制已不切實際,而改以籠統的戶等為徵稅標準。到安史之亂以後,由於令外使職的增加,政府的財政不夫應用,又新設青苗錢和地頭錢(代宗廣德二年,西元764年),按耕地保有額徵稅,至此已經正式承認大土地所有制。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宇文泰、安史之亂英文關鍵字:Yuwen Tai、An Lushan Rebellion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128~129。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