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652.0186 ms
共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文化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圈是分布於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質組合,在此區域內各個族群都具有同樣的文化特質。從族群的角度看,文化圈也可以說是文化質素相同或近似族群的統稱。文化圈的形成可能是由於地理因素,不同的民族住在同一區域內,因互相影響而形成一些相似的文化特質;也可能是一個民族因遷徙到不同的地區,和當地的族群聚居,雖然融合於當地的文化中,而有了地區性文化特徵,但仍保有原有的主要文化特性。所以一個文化圈可能集中於某一地區,與其他族群毗鄰而居,也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地區。辨別文化圈並非依據單一文化現象或成分,而是根據一組具有持久性、自足性、相關性的文化特質組合,這種文化組合可能是精神的、物質與技術的或制度習俗的,凡是具有同類...
|
文化圈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圈理論是主張文化圈觀念的文化人類學理論,盛行於二十世紀初,倡此理論者多為德、奧傳播論人類學者,代表人物是格雷布納(Fritz Graebner,1887~1934)和史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格雷布納並未使用「文化圈」一詞,而是用「文化叢」來指稱一個地區各族群共有的文化元素組合,相當於所謂的文化圈概念。格雷布納的理論以地理空間為基準,主張分布在同一地區、文化特質類似的多個族群,應視之為來自相同的文化源頭,亦即這些族群是同一文化的擴散,是屬於同一個文化叢。要確定一地區的各族群是否為同一文化叢,必須根據各族群間文化類似的程度。格雷布納提出二個確定標準。一...
|
文化圈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圈是指由文化特質所構成的一個複合素。這個複合素輾轉播遷,歷久不衰。因此在世界各地區,可能有同一的文化圈。有的學者把文化圈看成是一個有機體,構成這有機體的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由這種概念演繹而成為文化圈理論。
持以上論點學者為德國的格雷布納(Fritz Graebner, 1887~1934)與奧國的史密特(Wilhelm Schmidt, 1868~1954)。格雷布納是第一個把文化圈當作概念性的名詞使用於民族學之中,然其重點著重在民族分布的地理方面存在的文化;史密特則足把文化圈看成是有機整體,構成這一有機整體的元素,在功能上是相互關聯的。 文化圈是德... |
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圓形。如:「繞圈」、「圓圈」。
像圓形的東西。如:「鐵圈」、「花圈」、「項圈」、「甜甜圈」。
畫圓作記號。如:「圈選」、「圈詞」、「圈點詩文」。
包圍、環繞。如:「把這塊地圈起來。」
某些行業的範疇。如:「圈內人」、「電影圈」、「演藝圈」。
範圍。如:「北極圈」、「南極圈」。
量詞。用於計算環繞次數的單位。如:「三圈鐵絲」、「繞場一圈」。
飼養牲畜的地方。如:「豬圈」、「羊圈」。
|
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
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勸導使性情變好。如:「感化」、「教化」、「潛移默化」。
使改變。如:「化名」、「化妝」、「化險為夷」、「千變萬化」。
消除。如:「化解」、「化痰止咳」。
使物體形態改變。如:「液化」、「焚化」、「火化」、「融化」。
化緣:佛家以能布施者為與佛有緣,故僧尼等求人布施財物稱為「化緣」。
羽化:A>昆蟲自蛹或稚蟲蛻變為成蟲時,稱為「羽化」。B>稱得道成仙為「化」。
接於名詞或形容詞之後,表示狀態的改變。如:「現代化」、「電腦化」、「科技化」、「平民化」、「自動化」。
化學:研究物質結構、性質及變化過程之科學。
化子:靠討飯、要錢過活的人。或稱為「乞丐」、「叫化子」。
|
文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漢.劉向《說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文選.束晳.補亡詩六首之六》:「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中華文化 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著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二講:「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參考資料http://learn.pmes.tyc.edu.tw/維基百科
|
端午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一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忌日),與春節、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由來在春秋時代,有一個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人,有一次秦國的國君想要以通婚為名義來陷害楚國的大王,當時屈原極力的反對,但是楚王並沒有聽信屈原的諫言,反而造成一些大臣對楚王的進言,於是楚王便將屈原流放到邊境,後來楚王果真被秦王在秦國殺掉了,屈...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