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8.8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施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教育。《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漢書.卷二二.禮樂志》:「敕身齊戒,施教申申。」
因材施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據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讓資質不同的學生適性發展。」
施教因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因材施教」。見「因材施教」條。01.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雍也》:「聖人之道,精粗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行。如:「施行」、「實施」。
加上、用上。如:「施肥」、「施藥」。
給予。如:「施捨」、「施恩」、「樂善好施」、「施比受更有福」。
孤陋寡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容易顯得格格不入而無法克服問題。過了應該學習的時期才去學習,即使花費相當的努力也難有成就。雜亂的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整個知識的系統性而缺乏條理。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對朋友怠慢就違背了師長的教導;一旦言行偏差,就會荒廢了自己的學業。這六項,就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後來「孤陋寡聞」被用來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在〈憲問〉篇中,孔子感慨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他,人海茫茫,卻覓無知己。但他認為自己在遭受挫折、失敗時,能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別人。學習身邊平常的事物,進而深知自然生滅演變的道理,而能隨遇而安、通曉德義。這樣對人生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也只有上天才會知道。後來《論語》原文的「不怨天,不尤人」演變為「怨天尤人」這句成語,用來比...
有教無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隋書.卷四二.李德林傳》:「有教無類,童子羞於霸功,見德思齊,狂夫成於聖業。」《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安老爺是有教無類的,竟薰陶得他另變了個氣味了。」
探究式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組討論溝通,是形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致結論的關鍵,而討論溝通的過程需花較長的時間,導致所施教的教材內容常無法涵蓋預定的課程進度。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探究式教學法英文關鍵字:Inquiry Instructional Strategy 參考資料楊建民(2009)。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小Scratch程式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謝州恩、吳心楷(2005)。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歐用生(1989)。教學方法的新趨勢(上)(中)...
文質彬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並開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互相問答的話,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了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質樸;而文采勝過實質的話,就會因為文辭過於繁雜而顯得虛華。只有在端莊的外表禮儀和崇高的內心修養配合協調,才能達到表裡一致,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後來「文質彬彬」被用來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端莊,或形容文章內容與辭采並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