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17.9341 ms
共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旁觀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旁觀看,而不介入其中的人。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局外人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往往比當事者清楚。《隋唐演義》第一四回:「正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作「旁觀者審,當局者迷」、「當局者迷,傍觀者清」、「當局稱迷,傍觀必審」。
|
旁觀者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幾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
旁觀者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局外人對事情的觀察,往往比當事人還要清楚。《紅樓夢》第五五回:「俗語說:『旁觀者清。』這幾年姑娘冷眼看著,或有該添該減的去處二奶奶沒行到,姑娘竟一添減。」
|
旁觀者審,當局者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局外人對事情的觀察,往往比當事人還要清楚。也作「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旁觀者與參與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旁觀者與參與者之別,視認知者在認知過程所扮演的角色而定;在教育活動中是一個值得辨析的問題。從認識論的觀點而言,認識的發生是認識主體的個人對認識的客體,產生了認識的關係,形成了認識的結果,也就是知識。基於此關係,認識者若與認識的客體,採取一種互不隸屬、各自獨立的關係,則可以將認識的主體視為一旁觀者。因為從旁觀者的認識論來說,認識是認識主體對獨立認識客體的一種發現的過程。認識作用,不僅對認識的客體,不會產生任何的影響或變化,且任何認識的作用,只能接受外在存有的認識客體的原貌而已。對參與者的認識論而言,認識作用的發生,卻是認識主體的個人對認識客體的一種認識上的切入;認識者不是獨立於認識客體之外或...
|
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察看、審視。如:「察言觀色」、「坐井觀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易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宋.程顥〈秋日偶成〉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
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讀者」、「記者」、「作者」、「好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助詞。A>用於句中,表示語氣停頓。如:「光陰者,百代之過客。」B>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如:「禮尚往來,乃人情所不能免者。」
|
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旁、在旁邊。如:「旁白」、「旁敲側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旁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旁觀看,不涉入事件本身。[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