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82.5628 ms
共 1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2.借指旄牛。《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旄貘犛。」
1.毛長。《爾雅.釋獸》:「旄毛狗足。」晉.郭璞.注:「旄,毛㺜長。」
2.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旄矣。」
3.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
節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於竿首的犛牛尾,為天子賜給使者的信物。《漢書.卷五四.蘇建傳》:「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
白旄黃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白色的旗幟,黃色的斧鉞。語本《書經.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後用來比喻發兵出征。《孤本元明雜劇.智降秦叔寶.第一折》:「某十八歲同父起義,白旄黃鉞,平定兩京。收天下僭亂煙塵,勦四海奸雄賊子。」
|
旌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來指揮軍隊的旗幟。唐.李頻〈陝府上姚中丞〉詩:「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明.陸世廉《西臺記》第一折:「牢騷,刁斗宵嚴,羽書傍午,霜風破裂旌旄。」
2.借指官兵、軍隊。唐.杜甫〈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秦山當警蹕,漢苑入旌旄。」
|
旄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王衛士所持的旗。《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下》:「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理兵,乘鸞輅九旒旄頭羽騎。」
2.擔任先驅的騎兵。《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羿為旄頭,宋萬為式道候。」《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賜東海王彊虎賁、旄頭、鍾虡之樂。」也作「旄騎」。
3.昴宿的別名。《漢書.卷二六.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唐.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參見「昴」條。
|
旄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人和小孩。《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明.宋濂〈故承務郎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李府君墓誌銘〉:「初,大河南決,州民扶挈旄倪走旁郡,流離道路,倀倀無所歸。」
|
羽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雉雞的羽毛或旄牛尾。《禮記.樂記》:「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2.用雉雞的羽毛或旄牛尾裝飾的旌旗,王者出遊時車上所立。《左傳.定公四年》:「晉人假羽旄於鄭,鄭人與之。」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您看羽旄之影漸沒,車馬之音不聞。」
|
旄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旄與鉞。為將帥領統權柄的代表。《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
|
旄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形狀如牛,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耐寒,腿短,善馱運。毛可製披衣、帳蓬、繩索。是大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主要的力畜。《山海經.北山經》:「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晉.郭璞.注:「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
|
旄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擔任先驅的騎兵。《後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出入法駕,鑾旗旄騎,陳置陛戟,然後輦出房闥。」也作「旄頭」。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