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59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春秋大一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一書重視天下一統,強調諸侯統屬於天子。《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一位。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單個、不是多數的。如:「一個」、「一張紙」。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專注、純正。如:「一心一意」、「用情專一」。
全、整。如:「一身臭汗」、「一生一世」。
每。如:「一班四十人」、「一頁六百字」。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便起床。」
放在兩重疊的動詞之間,表示短暫或略微嘗試的意思。如:「動一動」、「問一問」、「聞一聞」。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
一旦。表示假設的語氣。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小」相對。如:「大樹」、「大河」、「眼睛大」、「力氣大」、「雷聲大,雨點小。」
最年長、排行第一。如:「大伯」、「大姨」、「大哥」、「大姊」。
重要的、偉大的。如:「大志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表示尊敬之意。如:「久仰大名」、「拜讀大作」。
指時間上更前或更後,有強調的意味。如:「大前天」、「大後天」。
表示程度之深。如:「大紅大紫」、「大吃一驚」、「大快人心」、「天色大亮」、「大失所望」、「大逆不道」。
差不多。如:「大約」、「大略」、「大概」、「大體而言」。
大夫:醫生。如:「住院大夫」、「主治大夫」。
大王:A>古代對君王或諸侯的尊稱。B>俗稱盜匪的首領。如:「山大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四季的第一季。如:「春天」、「春季」、「春光明媚」、「春寒料峭」。
生機。如:「妙手回春」。
指男女情愛之事。如:「春情」、「春心」、「懷春」。
青春:年輕、年少的時代。如:「青春不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如:「秋天」、「秋季」、「秋收」、「秋色」、「秋雨」、「秋高氣爽」。
一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時候。如:「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世代相傳的體系。如:「傳統」、「系統」、「道統」、「血統」。
總括。如:「統計」、「統算」、「統括」。
集結合一。如:「統一」、「統合」。
率領、統領。如:「統率」、「統治」。
器物圓而中空的部分。通「筒」。如:「短統襪」、「長統靴」。
春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泛指四時。《詩經.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句下漢.鄭玄.箋:「春秋猶言四時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春秋改節,四時迭代。」
2.年齡。如:「春秋正富」。《漢書.卷五四.蘇建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書名。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也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4.編年史的通稱。古時列國史記多名春秋,後私家著述或私人作史亦沿其名,稱為「春秋」。如《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吳越春秋》、《十六國春秋》、《十國春秋》之類。
5.(西元前722~前481)孔子作春秋,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歷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世稱此時代為「春秋」。今多以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西元前770~前476)為春秋時代。
一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全國由一個政府統治而不分裂。如:「大一統是《春秋》大義,就是強調一統的重要性。」
2.一齊。《老殘遊記》第一九回:「再賭一場,一統算帳。」
3.一座。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二折:「我久以後索與他蓋一所設象的祠,建一統紀節的碑。」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尾聲〉曲:「立一統碑碣字數行,將德政因由都載上。」
4.古代歷法以一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漢.王充《論衡.譋時》:「積日為月,積月為時,積時為歲,千五百三十九歲為一統。」
大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一指禮的形上原理,禮本於大一,理無不涵,富有萬殊,且極為精純;大、是極致之意,一、是不貳之義,合起來即是上天之載,純一不貳,為理之極致。〔禮記.禮運〕中說:「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又說:「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意在說明此形上原理的運用,有分、轉、變、列等不同,見於天地、陰陽、四時、鬼神等事體。而事之序、時之宜、分藝之各效,酬酢萬變而不窮,皆能行其中和自然之節,而為仁之所自顯,是一本而萬殊之實義。王夫之〔禮記章句〕中說:「天地、陰陽、四時、鬼神,皆大一之所函,函則必動,……莫不橐合於大一之中以聽自然之推盪,而高卑之位...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