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4.76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周頌》的篇名。共一章。根據〈詩序〉:「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也。」本章二句為:「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沒」、「無」相對。如:「有錢」、「有力」、「有學問」、「有困難」。
表示部分狀態。如:「有人歡笑,有人痛哭。」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有人說你很講義氣。」
置於動詞前,表示客氣。如:「有勞」、「有請陳先生。」
用於數目之間,表示附加。通「又」。如:「六十有六歲」、「七十有七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瞎眼的人。《莊子.逍遙遊》:「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元史.卷一○五.刑法志四》:「諸瞽者毆人,因傷致死,杖一百七,徵燒埋銀給苦主。」
2.古代的樂官。《書經.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
3.沒有見識、無觀察力的人。《荀子.勸學》:「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樂器架子橫木上的大版,狀如鋸齒,可以懸掛鐘、鼓、磬等。《說文解字.丵部》:「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詩經.周頌.有瞽》:「設業設虡,崇牙樹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囓、咬。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聊齋志異.卷七.甄后》:「一日,有瞽媼牽黃犬丐食其家,拍板俚歌。女出窺,立未定,犬斷索咋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怨謗、諷諫。《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誦之。」《國語.楚語上》:「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三國吳.韋昭.注:「誦,謂箴諫時世也。」
龔自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和史的聯繫是很自然的。他認為《六經》是周史的宗子;《詩》是由史官採集和編訂起來的;而且“詩人之指,有瞽獻曲之義,本群史之支流”。因此他認為不僅選詩和作史的目的,皆在於“樂取其人而臚之,而高下之”,而且詩人作詩也必然和史官作史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社會歷史批評。“貴人相訊勞相護,莫作人間清議看”;“安得上言依漢制,詩成侍史佐評論”:他把自己的詩看成是“清議”或“評論”的工具,顯然他把詩與史、詩人與史官在社會作用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它們的職責皆在於對社會歷史進行批評。 龔自珍的詩以其先進的思想,別開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葉以來...
簫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簫與管。《詩經.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簫管備舉。」《文選.潘岳.藉田賦》:「簫管嘲哳以啾嘈兮,鼓鞞𥐪隱以砰礚。」
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民間的通俗歌謠。唐.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照山畬火動,踏月俚歌喧。」《聊齋志異.卷七.甄后》:「一日,有瞽媼牽黃犬丐食其家,拍板俚歌。」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