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3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末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戲劇角色名。參見「正末」條。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且謂雜劇中末泥為長,每一場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尾端。如:「末節」、「末端」、「末梢」。
事物的最後。如:「歲末」、「十九世紀之末」。
不重要的、不是根本的事情。如:「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碎屑、細粉。如:「粉末」、「粉筆末」、「藥末兒」。
傳統戲曲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如:「正末」、「副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加水和成的土。如:「泥巴」、「泥土」、「汙泥」、「爛泥」。
如泥狀的東西。如:「印泥」、「肉泥」、「蒜泥」。
用土製成的。如:「泥娃娃」、「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固執、拘束、放不開。如:「拘泥」、「泥古」。
停留不前。如:「你不要老是泥在這兒不走。」
塗飾。如:「泥牆」、「泥壁」。
五花爨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金元時流行於北方的戲劇。一般由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五人組成演出,故稱為「五花爨弄」。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一曰副末,……一曰引戲,一曰末泥,一曰孤裝。又謂之五花爨弄。」《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凡一應吹簫、打鼓、踢毬、放彈、勾欄、傀儡、五花爨弄諸般戲具,盡皆施呈。」
正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雜劇的角色之一。扮演劇中主要男性人物。全劇只有一位正末,每折皆須出場,但四折中可扮演不同人物。也稱為「末泥」。
把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雜劇上演時奏樂的樂工。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諢,又或添一人裝孤。其吹曲破斷送者,謂之:『把色』。」元.無名氏《藍采和》第一折:「俺兩個一個是王把色,一個是李簿頭。」
副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宋雜劇、金院本中作調笑滑稽表演的角色。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末泥色主張,引戲色分付,副淨色發喬,副末色打諢。」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五.院本名目》:「院本則五人,一曰副淨,古謂之參軍。一曰副末,古謂之蒼鶻。」也作「副靖」。
金院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金代的戲劇。性質類似宋代的雜劇,為北宋雜劇的發展。通常分為豔段與正雜劇,並有末泥、引戲、副末、副淨、裝孤等五種角色,稱為「五花爨弄」。金院本演出名目甚多,約有七百餘種。其演出形式接近於成熟的戲曲,多模擬各種社會職業的人物,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後來的元雜劇即脫胎於此。
豔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雜劇或金院本中,體制較簡短的戲。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為一場,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次做正雜劇,通名為兩段。」也作「焰段」。
熟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熟悉的故事或事物。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劇中,末泥為長,每四人或五人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豔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