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49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屬性。如:「這件事的本質,並不如你想像的單純。」《紅樓夢》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瓏剔透,本質就不堅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質不壞。」《南齊書.卷二五.列傳.張敬兒》:「朕猶謂恩義所感,本質可移。」
教育的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本質在於教育的根源,即在說明教育的發生;再往上追究,則在探討教育的存在,進入形上的領域。因而教育既有形上的依據,又有實際的層次,所以歷來哲學家在探討哲學問題時,也論及教育,由於這個概念不能完全從實際方面把握其真諦,勢必在後起的「教育哲學」領域中來了解。
  由於論者、特別是西方哲學家或教育論者,都從教育的實際層次著眼,談教育本質的很少,縱在少數提到教育本質的論者中,所說的似乎也並不是教育本質的內涵,以致這個名辭尚無確切的定義。既然早期的教育理論涵蓋在哲學中,所以必須從哲學觀點中尋繹;尤其要從中國的哲學觀點中探索,因為「教育在實際方面是唯人獨有的活動」,了解教育的本質必須以人...
溝通的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溝通的本質 溝通的意義根據賽蒙(1976):溝通是組織中的某一份子將其決定前提傳達給另一份子的歷程,羅賓斯(2001)溝通是意義(meaning)的傳達與了解過程;亦即一方傳資訊觀念傳達給另一方,而使另一方能加以了解(understanding),根據以上兩位學者的說法,大致上可以分析出溝通有以下幾個要素,資訊、傳遞、了解、至少兩方人、也就是說當有超過一個人以上的思維時,要將不同的思維做傳遞的時候,就是要藉由溝通的歷程來完成。(註2)國內學者謝文全(1988)認為溝通係個人或團體相互間交換訊息的歷程,以建立共識、協調行動...
本質滲透係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參數只與多孔介質的特性有關,而與流體的密度和黏滯性無關。本質滲透係數的單位為[L2],通常取cm2或達西(darcy);1darcy=9.87x10-9cm2。它的定義為
  K=Cd2
  式中,k為本質滲透係數,d為介質顆粒的平均直徑,c為比例常數,與顆粒大小的分布、顆粒的圓球度、及顆粒自然堆列情形等有關。
本質半導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帶正電荷載子(電洞)與帶負電荷載子(電子)處於平衡狀態的半導體。
設計的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設計的本質」為德國人類學家格倫(Arnold Gehien)所提出,其理論為:人在自然界中,除了其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外,要使其行為能具有「設計的本質」,這種「設計的本質」與「缺陷本質」並存的,也就是人有「缺陷的本質」,但可用「設計的本質」來補救。
  人因為有「設計的本質」,所以他能製造許多工具與器物,為人類帶來成就。人的「設計的本質」是其他動物所欠缺的,也就是人優於其他動物的地方。
社會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具有群性,也就是社會性,這種社會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在社會裡,無法脫離社會而生活。由於人具有社會性,所以會謀求與別人相處之道。又由於具有群性,所以會促成社會成為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德國教育家威爾曼(Otto Willmann, 1839~1920)認為「社會」(society)一詞是從拉丁文socialis演變而來,而socialis 又從socius一字演變而來,socius的意義為「同時代之人」或「同伴」,動詞則為sociare,有「結伴」的意思,最後則演變成為societas,這就是社會,即英文的society,法文的société,德文的Gese...
缺陷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缺陷本質」的理論為德國人類學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所提出,並由格倫(Arnold Gehlen)所修正。這個理論的重點是認為:一般動物有保護的作用,例如身體的構造、毛皮、咀嚼、利川等,它們有利於在自然中生活。就在自然中的適應而言,是完美的。但是人缺少以上所述之動物的有利因素,所以是缺陷的,人無法像動物一樣地靠本能生活。然而這種「缺陷,促使人必須設法去克服自己的弱點,想辦法以自已的成就去超越自然。
不完滿的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就教育人類學的理論而言,人具有「不完滿的本質」,也就是「欠缺的本質」。把人看成具有不完滿的本質,是站在與其他動物作本能的比較時,所認定的結果,顯示出人在某些方面是有欠缺的,並不完美。然而人為了達到理想,必須去克服「不完滿」。這種理論說明假如人在世界上沒有達到理想,便會感到負咎,為了免除負咎感的產生,而追求完滿。
  站在功能論的觀點去看,人生活在世界上,事實上是不完滿的,假如所有的人都是完滿的,那麼教育的功能就喪失了。因為人已經完滿了,何必再受教育?人之受教育在使「不完滿」達到「較完滿」或「可能的完滿」,進而把目標放在「止於至善」。
  由「不完滿」而到「完滿」,是一種...
不確定的本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確定的本質」為德國生命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所提出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不確定的本質」是為人繼續發展的條件,由於人有「不確定的本質」,本身的塑造工作未完成,才有繼續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人的本質已經確定,那麼他就沒有發展的可能性了。因此人的發展,首先要考慮到的條件是其本質是否已經確定。
  後來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生長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的理論,與尼采的理論相互輝映。杜威所說的未成熟是指正因為有機體尚未成熟,才能有生長和發展。即人類在未成熟期間的一切行為習性尚未形成,所以接受外來影響而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