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71.873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木柴。如:「薪」。《左傳.桓公十二年》:「輕則寡謀,請無扞采者以誘之。」宋.柳永〈煮海歌〉:「滷濃鹽淡未得閒,採深入無窮山。」
2.打柴的人。如:「夫」。唐.杜荀鶴〈遊茅山〉詩:「漁不到處,麋鹿自成群。」唐.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詩:「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3.瞭望敵人的高樓。通「譙」。《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為塹壘木,校聯不絕。」
砍柴。《詩經.小雅.白華》:「彼桑薪,卬烘于煁。」《左傳.昭公六年》:「不樹,不采蓺。」宋.方岳〈三虎行〉:「西鄰昨暮不歸,欲覓殘骸無處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伐木柴的人。唐.王維〈終南山〉詩:「欲投人處宿,隔水問夫。」《儒林外史》第九回:「沿著大路去走有四里多路,遇著一個挑柴的夫。」也作「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柴薪。《淮南子.繆稱》:「故聖人不為物先,而常制之其類,若積薪,後者在上。」《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入者必持薪,輕重相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薪。晉.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七:「買臣困採,伉儷不安宅。」《三國演義》第一四回:「尚書郎以下,皆自出城採,多有死於頹牆壞壁之間者。」也作「采」。
蘇不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雖有薪草,卻無糧食可炊。形容清貧的生活。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悲風起于閨闥,紅塵蔽于機榻,幸有袁生,時步玉趾,蘇不爨,清談而已,有似周黨之過閔子。」
明知山有虎,故作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明知有危險,卻還要冒險去做。《精忠岳傳》第一六回:「明知山有虎,故作採人。因你城中固守難攻,故用此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採柴為業的人家。宋.趙抃〈初入峽〉詩:「戶人家隨處見,仙源雲路有時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採薪與取草。《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蘇後爨,師不宿飽。」
2.柴草。晉.潘岳〈馬汧督誄.序〉:「木石將盡,蘇乏竭。」
3.比喻生計。唐.曹松〈己亥歲〉詩二首之一:「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雜劇名。元人撰,作者不詳。演朱買臣砍柴於會稽山中,與漁人王安道為友,買臣遇大司徒嚴助,上萬言策,因入薦於朝的故事。
(1104-116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鄭,字漁仲,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築室夾漈山之溪西,因號夾漈,又號溪西遺民。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父病死蘇州,時年16,盛夏中徒步護父喪而歸,從此不聞科舉功名之事。家貧無文籍,聞人家有書,直造其門求讀,不問其容否,讀已則罷,去住曾不吝情。
  靖康之變,上書宇文虛中,自比程嬰、杵臼等死義之士,而未能如願。於是讀書、講學和著書於夾漈草堂中。紹興18年(1148),徒步到臨安,將他幾十年間的著作,獻給高宗,自述有42種,另8種未完成,高宗接納獻書,付祕書省。兩年後上書宰相,希望能整理祕府收藏的圖書金石,並修撰通史。28年,高宗召見,授迪功郎,主管禮兵兩部架閣文字。31年,〔通志...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