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7.71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歌舞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表演時,演員穿戴古衣冠、繪臉譜,動作和裝扮帶有誇張性。場上人物只表演動作和說白,另有歌者在旁伴唱。傳統劇目中有《勸進帳》等十八齣著名作品,稱為「歌舞伎十八番」。
遊女歌舞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伎類型名。是日本歌舞伎創始期之女歌舞伎(Onna Ka Buki,見〔女歌舞伎〕)的一種。受阿國歌舞伎(Okuni Ka Buki,見〔女歌舞伎〕)流行的刺激,以唱歌跳舞或兼賣身為職,叫做「遊女」的女郎團體所表演的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根據記錄在1603年時,已經出現許多模仿阿國歌舞伎之遊女團體,到各地獻藝。有許多是京都三筋町(Misuji Machi)遊女屋(Yuuji Ya,管理遊女的行業),或是江戶吉原(Edo Yosiwara,江戶是現在的東京,遊女眾集的地帶)的遊女們,在簡陋的舞台上,大多以音樂舞蹈之群體性演出招攬男性玩客。其中也有將能樂的演出方式...
倉橋健《演劇百科》1983、杉浦政雄等著《日本演劇史》1986、藤波隆之著《歌舞伎 世界》1989、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
歌舞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歌舞伎之一型名詞,女歌舞伎(Onna kabuki)早期原寫成「女歌舞妓」。最早發源於京都,流行於江戶時代前期;原為一種流行的歌舞,稱為歌舞伎踊(Kabuki Odori)〔見歌舞伎踊)。女歌舞伎發源期是從1600年左右到1629年(寬永六年),其後以亂風紀為由被幕府政府下令禁止,期間約三十年左右均以女性為中心所流行的歌舞伎踊。當時女歌舞伎包括〈阿國〉和〈遊女〉(參閱《阿國歌舞伎》及《遊女歌舞伎》)兩種歌舞伎之總稱。根據伊原敏郎所著的《日本演劇史》中,將〈女歌舞伎〉的發展又分成以下三期:一、阿國的念佛踊時期。二、阿國與稱為名古屋之山三男性合作創出之歌舞伎踊時期。三、增加上三味...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倉橋健等編《演劇.舞踊百科》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阿國歌舞伎(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日本早期歌舞伎之一種;於中世紀末近代初(天正八年,即1580年左右),由出雲大社的女巫阿國組織的少女舞團,用中世紀末流行之女歌舞伎之「念佛舞踊」形態,透過少女舞團展演。他們起自京都而流行全國,甚為大眾喜歡。故許多舞團模仿其形態到鄉下各地演出,甚至在賣笑地方、京都一些遊女屋皆有此類型舞踊演出。阿國歌舞伎(Okuni Kabuki)因此開始被稱為遊女歌舞伎〔見Yujo Kabuki〕。其組團是由男女混合組成,其中男性稱為「和尚」,周邊配合約十多人之遊女群。演出內容特徵有:一、由民俗舞蹈中摘取之《念佛舞踊》或《雅兒踊》。二、以狂言(Kyougen)形式,由男性做滑稽的較快舞蹈。三、帶色...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一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下中弘編《歌舞伎事典》1983、松村明編《大辭林》1989。
佐渡島歌舞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伎類型名。左渡島歌舞伎(Satoshima kabuki)為〈遊女歌舞伎〉的一種。在京都六條一地經營傾城屋的主人佐渡島氏,學當時流行的歌舞伎踊,將自己屋下的遊女組成遊女歌舞伎團,於慶長中期(1596-1615)期間經常在四條河原(Shijoukawara)設立舞台公演。自稱為「芝居能」(Shibainou),內容與阿國歌舞伎極類似,是以歌舞為中心,其特色是加上囃子三味線(Hayashishamisen)音樂演奏。據傳說最初教授遊女們技藝者是在佐渡島坊名為與三郎(Yosaburou),於是便取其名為佐渡島家。其後又分為佐渡島傳兵衛家和竹島天竺左衛門家兩派系。據推測在寬永六年(1630)政府下令...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二卷》1960、戶板康二編《歌舞伎鑑賞入門》1959、吉原健一郎等編《江戶東京年表》199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詞的曲子。如:「歌曲」、「歌詞」、「歌謠」、「兒歌」、「流行歌」。
唱。如:「歌唱」、「高歌一曲」。
頌揚。如:「歌頌」、「歌功頌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技藝、才能。通「技」。《書經.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新唐書.卷一四一.列傳.衞伯玉》:「少習武伎。」
2.古代稱以歌舞娛樂賓客為業的女子。五代十國.毛熙震〈後庭花.輕盈舞伎含芳豔〉詞:「輕盈舞伎含芳豔,競妝新臉。」也作「妓」。
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歌唱與舞蹈。《文選.王粲.從軍詩五首之一》:「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三國演義》第八回:「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
2.遊逸安樂。《左傳.莊公二十年》:「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
舞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擅舞之人,有如今日之舞者。古代所謂「伎」,係泛指身懷技藝之人。伎有女性,也有男性,表演舞蹈之男女藝人統稱為「舞伎」。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