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8.77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技藝、才能。通「技」。《書經.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新唐書.卷一四一.衛伯玉傳》:「少習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技能、本領。《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下.司空圖傳》:「倆雖多性靈惡,賴是長教閑處著。」唐.貫休〈戰城南〉詩二首之一:「邯鄲少年輩,個個有倆。」
2.欺騙人的手段或花招。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倘秀才〉曲:「吞象心腸歹倆,穀中添秕屑,米內插粗糠,怎指望他兒孫久長?」《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弄假成真,以非為是,都是你弄出這個倆!」
鬼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蜮,傳說中能含沙射影來害人的怪物。此指暗中傷人的陰險手段。如:「他看起來挺老實的,沒想到盡使些鬼蜮倆來害人。」也作「鬼魅倆」。
重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次耍弄老方法、老手段。如:「別再故重演了,這次他不可能再上當。」也作「故技重施」。
鬼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中傷人的陰險手段。《歧路燈》第九五回:「這些衙役鬼魅倆,千人一狀,原也不必掛齒。」也作「鬼蜮倆」。
十部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名。唐代樂舞名。據唐六典十部樂之排列順序為:讌樂、清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高昌樂、康國樂。唐太宗(西元626∼西元649)貞觀十一年至十六年(西元637∼西元642)制訂之。刪除九部之禮畢,改清商為清樂,增添新創之燕樂和西域之高昌,併西涼、天竺、高麗、龜茲、疏勒、康國、安國等合稱十部。貞觀十六年(西元642)十一月首次演出十部。演出時係從第一開始至第十依順序上演,十部在二部、教坊、梨園三種制度成立以後雖盡失光芒,然經安祿山之亂後,於德宗(西元780∼西元801)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十部又告復甦,至懿宗時(西元860∼...
《舊唐書.音樂志》、《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古代假面音樂舞蹈劇,為日本最早的外來樂舞。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二十年(西元612 年)曾在中國學習吳樂的百濟人味摩之(Mimashi),歸化日本,集合少年練習吳樂。每逢寺院舉行大規模的法會,總要在寺前院表演吳樂,因此樂也指吳樂,或指佛寺歌舞。表演時配以笛、手鼓和鈸的伴奏,舞者要戴著「樂面」,這是一種全頭型的假面,早在「白鳳時期」(自七世紀的大化革新至遷都平安的半個世紀),日本就已經從中國傳入所謂的吳樂面具,並用以表演舞蹈劇。篤信佛教的聖德太子(西元574∼622年)創設一所樂學校,由味摩之負責,來自日本各地的舞者絡繹不絕,影響深遠。直至今日,日本各大佛寺如法隆寺、東大寺和正倉...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九部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隋唐宴樂舞蹈之名。隋煬帝(西元605∼西元618)大業二年(西元606)制定九部。將原七部之國改稱西涼,文康改名禮畢,演出時列為最後一部;另增康國、疏勒,與清商、天竺、龜茲、高麗、安國等合稱九部。隋將清樂列為首部,迨至唐(西元618∼西元907)太宗貞觀(西元626∼西元649)增設讌樂,去禮畢,演出時自第一部讌樂開始,依順序至第九部。九部自唐朝中葉開始漸告衰退,失卻上演機會,但玄宗(西元712∼西元755)天寶十四年(西元755)三月再度上演,復於德宗(西元779∼西元805)貞元十四年(西元798)中和樂初演時與二部中兩曲同時上演,故至唐末,九...
《隋書.音樂志》、《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七部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隋朝(西元581∼西元618)文帝(西元581∼西元604)開皇初年為分雅鄭之樂制訂之。七部係指國(西涼)、清商、高麗、天竺、安國、龜茲、文康等組成。其中唯清商(以宮調命名之)與文康(以庾亮之謚號為名)為中原之舞蹈,西涼為胡漢混雜之舞,餘以國名命名者,皆為外族或外國之樂舞。七部之形成為九部與十部之發展奠定制度,然而在史料中卻無法找到其上演之紀錄。
《隋書.音樂志》、《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官方設立表演歌舞的專職藝人。唐代(西元618∼西元907)設官,專從事於官吏宴會時表演歌舞以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