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85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正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詩經》國風周南、召南二十五篇為正風,邶、鄘以下為變風。
2.肅正不良風氣。如:「正風專案」。
正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認為綱紀不振於上,則風俗頹弊於下。當時浙中的習俗為軟美之態,依阿之言,不分是非,不辨曲直,於是不復知有忠義名節之可貴。上行下效,君風民草。如果奸邪小人當道,或者無道德學識,重爵祿輕名義的人士得寵,則綱紀敗壞,世風日下。因此端正風俗以行仁義是迫切而必要的。因在〔近思錄〕中載:「明道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篤志為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於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
  風俗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偏斜的。如:「正午」、「正中」、「公正無私」。
合規矩的、合常理的。如:「端正」、「正經」、「正路」、「正道」。
恰巧、剛好。如:「正好」、「正巧」、「正值」、「正中下懷」。
表動作在進行中。如:「他正在讀書。」、「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
修改錯誤。如:「改正」、「訂正」、「糾正」。
純而不雜的。如:「純正」、「正紅色」。
肯定的。與「反」相對。如:「正面」、「正方」。
與「負」相對。如:「正數」、「正電」。
原本的、正式的。如:「正本」、「正職」、「言歸正傳」。
正月:農曆的第一個月。如:「正月初一寺廟裡擠滿了進香祈福的民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空氣流動所產生的現象。如:「春風」、「北風」、「颱風」。
景象。如:「風光」、「風景」。
習氣、習俗。如:「校風」、「風氣」、「移風易俗」、「傷風敗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消息。如:「風聲」、「口風」、「通風報信」、「聞風而逃」。
傳聞的。如:「風聞」、「風評」、「風傳」。
氣韻、儀態。如:「作風」、「風度」、「風格」、「風韻」。
中醫上稱某些病症為「風」。如:「風溼」、「風寒」。
名譽。如:「家風」、「門風」。
借風力的吹拂使東西乾燥或潔淨。如:「風乾」、「風雞」、「晒乾風淨」。
詩經體裁之一。指詩經國風中收集的民俗歌謠。
吹。如:「春風風人」。
怨聲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李固)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1>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2>,天下紛然3>,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4>,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注解〕 (1) 孝安皇帝:劉祜(西元94∼125),年僅十三時,鄧太后立其為帝,鄧太后臨朝,在位二十年卒,年三十二歲。廟號恭宗,諡號孝安皇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狹長、垂直懸掛的旗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垂絳幡之素蜺兮,載雲氣而上浮。」清.張惠言〈木蘭花慢.一春長〉詞:「正風避重簾,雨迴深幕,雲護輕幡。」
合浦珠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時合浦郡內產珍珠,居民從海港中採集珍珠,以換取生活所需的米食為生。之前在此任職的官吏,大多貪汙不法,將人民採集的珍珠,幾乎據為己有,也因為濫採,珠蚌後來都遷移到別處。導致合浦郡再也沒有生產珍珠,人民因此無法維持生活,於是,路上到處都可看見因為飢餓而死的人。後來孟嘗到此任職,一改之前的弊端,推行教化,端正風俗,一年之後,珠蚌再度回來,合浦郡又恢復盛產珍珠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亦用於比喻人離開而復返。
變風變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風、變雅皆為亂世的作品,世以為亂世之音。相對於正風、正雅代表的治世之音而言。語出《詩經.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怨聲滿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怨聲載道」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六三.李杜列傳.李固》(李固)出為廣漢雒令,至白水關,解印綬,還漢中,杜門不交人事。歲中,梁商請為從事中郎。……固欲令商先正風化,退辭高滿,乃奏記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夫義路閉則利門開,利門開則義路閉也。前孝安皇帝1>內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周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2>,天下紛然3>,怨聲滿道。朝廷初立,頗存清靜,未能數年,稍復墮損。左右黨進者,日有遷拜4>,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5>,而未有改敝立德之方。 〔注解〕 (1) 孝安皇帝:劉祜(西元94∼125),年僅十三時,鄧太后立其為帝,鄧太后臨朝,在位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