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22.03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歷程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歷程模式乃課程學者凱爾利(A.V.Kelley)、史登豪斯(L.Stenhous)等人所倡導的課程發展模式。歷程模式的教育觀與傳統的目標模式極不相同,綜合凱利、史登豪斯和歐用生等學者之看法,該模式的教育觀有下述特點:第一,教育之本質在於歷程本身,視教育為經驗不斷改造的歷程;第二,教育具有內在的規準與價值,教育本身即是目的,它無外在之目的;第三,教育的重心在於方法而非外在的目標或內容;第四,教育之主體是學童,兒童不是小成人,兒童是教育活動中的主動者而非價值容器;第五,教育活動的每一階段和過程,都是價值指涉的活動,教育活動絕非價值中性的活動;第六,學習活動是一種開放性系統而非封閉式系統,不能以...
資訊搜尋歷程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資訊搜尋歷程是Carol Collier Kuhlthau歷經20年之長期研究所發展出的模式,其概念框架之基礎主要來自於1983年對中等學校學生的質性個案研究結果,隨後於1989年將此模式應用於多元的圖書館使用者,2001年則應用於個案研究,在此期間Kuhlthau持續採用量化和縱向方法進行此模式的驗證和精煉。而這一系列研究的參與者皆有著真實任務,並於圖書館和資訊系統中進行廣泛的資訊尋求。在資訊搜尋歷程的模式中,從使用者觀點其考量的選擇順序可能是以四種標準作為基礎,使用者對於這些標準的相關性判斷,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資訊尋求歷程中的情境:(1)任務(task):關注於個人所需完成的任務...
Kuhlthau, C. C. (2005). Kuhlthau's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n K. E. Fisher, S. Erdelez & L. McKechnie (Eds.), Theor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pp. 230-234). NJ: Information Today.Kuhlthau, C. C. (2004). 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Westport, CT: Libra...
學習歷程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歷程模式是以成人生活情境或經驗的觀點,來解釋成人學習的一種理論架構。此模式係由英國成人教育家賈偉士(P. Jarvis)於一九八七年提出。他的理論如同諾克斯(A.B. Knox)的精熟理論和麥克拉斯基(H. McClusky)的邊際理論一樣,都建立在不一致的概念上。賈偉士認為所有的學習都開始於經驗,即使是反教育的經驗也是學習經驗。有些經驗一再地重複出現,被視為當然(如駕車或做家事等),就不會有學習活動產生。學習活動的產生是由需要有反應的經驗所引起。亦即個體的現況與要處理的現象之間存有差距,不能以直覺或不必思考的方式來應付,要有學習行動以提升知能,才能應付。故經驗是所有學習的核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則、模範。如:「法式」、「模式」。
效法。如:「義風可式」、「母儀足式」。
事物外形的樣子。如:「形式」、「式樣」、「款式」。
儀節、典禮。如:「儀式」、「閱兵式」、「開幕式」。
數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運算規則。如:「公式」、「程式」、「化學式」、「二元一次方程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路的一段。如:「里程」、「路程」、「送你一程」。
事情進行的經過或順序。如:「過程」、「歷程」、「議程」、「日程」、「課程」、「程序」。
衡量、估計。如:「計日程功」。
階段、地步。如:「程度」。
法式、規範。如:「章程」、「規程」、「程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規範、法式。如:「模式」、「模範」、「楷模」。
仿效。如:「模仿」、「模擬」。
製作器物的範型。如:「銅模」、「模子」。
式樣。如:「他那模樣真是好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過。如:「經歷」、「歷練」、「歷險」、「歷盡千辛萬苦」。
過往的。如:「歷年」、「歷代」、「歷次」、「歷史」。
過去的經驗。如:「履歷」、「資歷」、「學歷」。
歷歷:明白清楚的樣子。如:「歷歷如昨」、「歷歷在目」、「往事歷歷」。
歷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歷的過程。如:「心路歷程」、「艱難的人生歷程往往能夠磨鍊人的意志。」
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準形式。如:「不合模式的產品,必須淘汰,以免破壞商譽。」
動機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維持平衡狀態的傾向。2.對抗歷程理論(Solomon):一種改變現象,用來解釋人們獲得動機時的情緒歷程模式,會對抗現存的力量,而拉向平衡中性狀態。3.激發理論(Yerkes & Dodson):當神經系統的活動引起達到最適度的激發程度時,個體能表現最好。(2)人格取向1.需求理論(Murray):生理與心理需求構成個體基礎進而與環境互動。關係需求、權力與成就,是重要研究之心理需求。2.成就需求理論(McClelland):現實知覺影響成就的動機,成就需求高者,會尋找具適當挑戰性的工作,並樂在其中得到成就動機。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