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2.22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主權屬於全體人民的政治體制,施政以民意為準則,人民得依法選舉民意代表,以監督政策運作。
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的政治主張,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總稱為「三民主義」。
民主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主價值(democratic value)民主如教育,均屬本質爭議性的概念,甚難作一清晰明確的界定。如果從民主亦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來看,民主社會除需有健全良善的政府機關、反映民意的各類議會、百家齊放的言論自由等必要的機制外,尚須使民眾得以展開自身的理性能力,透過教育設施的傳道授業,以及公共輿論的溝通...
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政治主張與實踐,以優勢武力或經濟力占據並統治其他地區作為殖民地,並以剝削的方式支配該地人民與資源;殖民主義對殖民地的政治、經濟、社會、空間、語言、文化與認同等方面常有深刻的影響。殖民主義的重要案例包括: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初,歐洲強權對亞洲、美洲與非洲各國的殖民,以及十九世紀晚期日本對韓國與臺灣的殖民等。
民主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主教育的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不同的詮釋。傳統的文化學者皆認為社會創造了學校,並維持了學校的發展;學校獨特的功能是經由社會所賦予,而非透過受聘的教師。這樣的信念,使得社會上的公共事務流於威權專斷,也使得學校受到這些獨特力量的宰制,而不為近代的民主社會所接受。
  由於民主的風氣逐漸興起,且為人們所接納,因此新的一代乃要求以新的方式來掌握知識的問題,並以一種公認為最佳的態度予以處理。其實,這種需求就是民主式生活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特徵;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教育觀的改變。人們要求學校必須教導他們的孩子創造性的批評、自由的探究與開放的心胸,並且願意學校在有效安排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已...
民主義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民主義教育的創始人,應為 國父孫中山先生。 國父在其晚年致南洋三寶雁學校的祝詞所云:「吾黨主義,是曰三民,揭櫫理則,地義天經,敷為教育,本正源清,勗哉諸子,竭蹶陶成。」已具體指出三民主義與教育之間應有的關係。
  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當時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在江西舉辦教育講習所時,正式使用了「三民主義教育」一詞;在講詞中,蔣氏指出三民主義教育即民族教育、民權教育、民生教育。這種教育,其體系是整個的,不能分開的;是要極力引起自動精神,使學生明白革命的意義,培養革命精神與堅定革命信仰的教育。蔣氏希望三民主義教育在江西能普及於一般民眾,使三民主義成為教育的基礎,並進而推行於全...
戰鬥性民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鬥性民主德國基本法制定時記取過去威瑪憲法治國時之失敗經驗,特別設置憲法保護之機制,以防止個人或組織對於憲法可能之破壞,而在德國憲法學界通說上則將民主視為一「戰鬥性的民主」(Streitbare Demokratie),又或稱為「防禦性的民主」(Wehrhafte Demokratie)。自
民主政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政府依據民意施政,人民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民權,以控制政府政策及官員的政治制度。
民主與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主與教育〕(1916)為美國實驗主義哲學家及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早期的一本名著,也是最能代表杜威教育哲學思想的一本力作。杜威在〔民主與教育〕的序言中,曾經指出本書的用意乃是陳述民主社會的基本理念以及將此等理念應用在教育問題的探討上。杜威認為他這本書涉及到討論公共教育目標的建構及其方法的問題;其次,本書也採取了批判的立場,對民主社會中在認知、道德發展方面,美國社會所可能給予的防礙,給予不少批判;最後,杜威對民主政治在近代社會發展上,受到科學實驗方法、進化論、生物科學及工業重組等方面的影響,亦有深入的探討,因為這些方面的變動,對於教材、教法的變動是非常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