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3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治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理行裝。《史記.卷五四.曹相國世家》:「蕭何卒。參聞之,告舍人趣治行。」宋.秦醇〈譚意哥傳〉:「張調官,復來見。意乃治行,餞之郊外。」
施政的成績。《管子.八觀》:「治行為上,爵列為下,則豪桀材臣,不務竭能,便辟左右,不論功能。」《漢書.卷七四.魏相傳》:「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治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市鄉鎮等地方團體所辦理的行政事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駕駛。如:「行車」、「行駛」。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將要。如:「行將就木」。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整理、辦理。如:「治裝」、「治喪」、「整治行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詆毀。《左傳.成公十六年》:「取貨于宣而訴公于晉侯,晉侯不見公。」《三國志.卷一四.魏書.郭嘉傳》:「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
放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不加檢束。《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也作「放浪」。
性別平等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孕婦留職(maternity leave)、薪資平等、投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權歷史女權主義運動在西方興起,有其特定的背景,當時歐洲社會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十七世紀前...
教育微觀政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員和利益團體在互動過程中,有關於權力、影響、控制、衝突、合作、策略、交換、協商、價值和意識型態等政治行為。 參考文獻林天祐主編(2004)。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林曜聖(2003)。權力運作與衝突處理中的學校政治行為─校園微觀政治之概念、分析架構與方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5,64-76。陳幸仁(2008)。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 91-114。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微觀政治英文關鍵字:micropolitics
教育政治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政治學(politics of education)有系統探討教育領域中各種政治現象的一門學問,包括政治對教育的影響、教育對政治的影響,以及教育中的政治行為。教育與政治是密不可分的,不論是東方或西方國家多以教育作為實施政治目的之重要工具,亦即透過教育可以達成穩定政治局勢,以及富國強兵的效果。近年來,教育人員雖然試圖中立於政治之外,但卻常因為教育體系隸屬於政治體系的一環,讓政治位階長久以來高於教育位階,所以教育也無法全然脫離政治之外。目錄1 起源2 政治對教育的影響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起源教育政治學是結合教育...
新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新制定的科律。《三國志.卷一二.魏書.何夔傳》:「是時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稅綿絹。」宋.蘇軾〈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陝州〉詩:「知君不久留,治行中新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