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8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流動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變動不定的特性。如:「待遇優、福利好的公司,職員的流動性低。」
2.資產轉換成現金的難易程度。轉換容易者流動性高,且資產價值損失少,如股票、銀行存款、公債、商業票券等;轉換不易者流動性低,如土地、房屋等須經過多重手續且費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液體移動。如:「流動」、「奔流」、「流汗」、「血流如注」。
移動的液體。如:「水流」、「洪流」、「河流」。
像水流般移動的現象。如:「潮流」、「寒流」、「氣流」、「電流」、「暖流」。
品類、等級。如:「名流」、「上流」、「下流」、「第一流」。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亡」、「流離失所」、「流動人口」。
派別。如:「流別」、「流派」、「三教九流」。
沒有根據的、不明來處的。如:「流言」、「流譽」、「流彈」。
傳播、散布。如:「流傳」、「流芳萬世」。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光」、「流年」。
趨向。如:「流於形式」、「流於鋪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如:「運動」、「動靜得宜」、「風吹草動」、「牽一髮動全身」。
有所行為。如:「動手」、「動員」、「動腦筋」、「動心思」。
行為。如:「行動」、「動作」、「一舉一動」。
心有所感。如:「感動」、「動心」、「動人」、「動怒」。
開始做。如:「動工」、「動筆」、「動土」、「動身前往」。
動輒:每每、往往、屢次。如:「動輒得咎」。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如:「提不動」、「你已經說動他了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賦的本質。如:「天性」、「本性」、「人性本善」。
物體的特質、功用。如:「酸性」、「藥性」、「毒性」。
生物或物體的種別、類別。如:「男性」、「女性」、「陰性」、「陽性」。
脾氣。如:「個性」、「率性」、「任性」、「急性子」。
有關男女情愛交合的。如:「性行為」、「性生活」。
方式、範圍。如:「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全球性」。
態度。如:「理性」、「感性」、「冒險性」、「依賴性」。
流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靜止、不固定。南朝梁.蕭統〈令旨解二諦義〉:「生滅流動,無有住相。」
調查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調查類型相較,持續時間較短些。(3)由於小組研究之成員須接受追蹤研究,故該小組成員所從出之母群體之流動性與變化性不可太大,否則最初選出之小組,在稍後不同時間蒐集資料時,無法代表當時的母群體,故小組研究最適用於靜態母群體。(4)小組成員被若干變項制約,因而較易回憶或特別精熟反應;也因受到制約而使得小組成員易於疲憊、粗心或厭煩。縱貫式調查旨在研究一段時間之變化或狀態,採取哪類型、所延續之時間長度及蒐集資料之次數,均攸關研究之客觀性。以抽樣而言,趨勢研究是一般母群體中,在不同時間隨機抽取不同樣本;同期群研究則從特定母群體,在...
垃圾桶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eferences)、對如何達成目標的方法亦不甚清楚 (unclear technology)、流動性參與(fluid participation)。 參考資料 產生原因:http://www.kuhes.tyc.edu.tw/~head/_private/study/03.doc[詳細資料參見:http://ccms.ntu.edu.tw/~floratien/text/policy/Garbage%20Can%20Model.pdf]
不證自明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工作程序規定之程度,和成員不必遵守有關規定的程度。(4)階層化或地位體系:組織中工作間酬賞的差異和流動性。2.功能變項學校所關係的組織目的,亦可分為以下四種:(1)適應性或彈性:組織每年執行新計畫和新技術的數量。(2)生產力或效能:每年單位生產量和每年單位生產的成長率。生產力是一種量的變項;不必反映品質。(3)效率或成本:一個單位生產量所需的成本和資源閒散的數量。(4)工作滿意或士氣:工作滿意的情況或轉換工作的比率。以上八種變項,構成海格不證自明理論的主要內容。這種理論主要命題有下列七項:1.集中化愈高,生產力愈高。2...
教育社會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育當作社會制度納入到社會學研究領域。R. Dreeben把教育社會學研究主旨分為三個部分:教育的社會流動性理論(social mobility of education)社區對教育的影響(communit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作為社會組織的學校(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這三大主題貫穿了教育社會學從20世紀初誕生,發展至1950年代的全過程。在1970年代以後,這些核心概念有了新的拓展,最主要的研究議題包括:公平和社會公正全球化以及學校教育的擴張社會網路以...
垃圾桶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垃圾桶理論(The Garbage Can Theory)1.1 *(一)由來:1.2 *(二) 垃圾桶模式特徵:1.2.1 1.目標模糊 (problematic preferences)1.2.2 2.手段或方法的不確定 (unclear technology)1.2.3 3.流動性參與 (fluid participation)1.3 *(三) 垃圾桶決策模式1.3.1 1.問題(Stream of Problems)1.3.2 2.解決的方案的速度(Rate of Flow of Solutions)1....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