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224.0624 ms
共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清新高雅的言論。三國.魏.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四首之二:「清談同日夕,情盻敘憂勤。」唐.韋莊〈寄從兄遵〉詩:「不將高臥邀劉主,自吐清談護漢儲。」
2.閒談、閒聊。《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閒了卻與富翁清談,飲酒下棋。」《儒林外史》第八回:「用過飯,烹茗清談,說起江西寧王反叛的話。」
3.魏晉時代知識分子的哲學談論,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不涉及任何現實事情。後亦指不切實際的言論。如:「現代人多務實際,不好清談。」也稱為「玄談」。
|
揮麈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只是江南時魚、櫻、筍下酒之物,與先生們揮麈清談。」
|
魏晉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漢末的清議主要在評論人物,而其評論以「清」為主,亦即與宦官污染的政治─「濁」相對,帶有超越政治的傾向;到魏晉以後,談論(清談)的內容已經提高到窮究人與宇宙本質的層次。談到人時,常以才(才能)行(操守)為主題;談到宇宙本質時,常以有或無為爭論的基點。這兩個主題中,才行常與當時的官吏任用問題相關;而宇宙本質的討論則已成為純粹的形上學。由嵇康的「釋私論」觀之,禮教(名教)主義的立場含有為事物現象型態所拘的傾向,亦即請向隅時有論的世界觀。反之,以宇宙本質為無的立場則源於反禮教的意識形態。西晉時,裴頠著「崇有論」以擁護禮教;...
|
清談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妙清正而空泛不實的言論。《後漢書.卷七十.鄭太傳》:「孔公緒清談高論,噓枯吹生,並無軍旅之才。」也作「高譚清論」。
|
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澄澈、乾淨、純潔。如:「清澈」、「清朗」、「清亮」、「清潔」。
高潔、廉明。如:「清望」、「清高」、「清白」、「清操」、「清廉公正」、「清官難斷家務事」。
寂靜。如:「清靜」、「冷清」、「清幽」、「清閒」。
秀美。如:「清麗」、「清雅」、「眉清目秀」、「清秀佳人」。
詳細、明白。如:「清楚」、「清晰」。
了結。如:「清帳」。
整理。如:「清理」、「清掃」、「清除」、「清倉」。
單一的。如:「清唱」、「清一色」。
|
口若懸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1>云:「郭子玄2>語議如懸河3>寫4>水,注而不竭。」 〔注解〕
(1) 王太尉: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郭子玄:郭象(西元252∼312),晉河南人。少有才學,好老莊,能清言。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曾為《莊子》作注。
(3) 懸河:傾瀉不止的河水,可指瀑布。
(4) 寫:音ㄒ|ㄝˋ,通「瀉」。〔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五○.郭象列傳》、晉.裴啟《語林》(據《北堂書鈔.卷九八.談講》引)
|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
信口雌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孫盛《晉陽秋》(據《文選.卷五五.劉峻.論五.廣絕交論》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2>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3>」。 〔注解〕
(1)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意有不安:話說得不合意,不妥切。
(3) 口中雌黃: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四三.王戎列傳》
|
鶴立雞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位名人。魏晉時期是個政局動盪的時代,許多人追求名利、攀附權貴,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些人為了表達對險惡政局的不滿,不願同流合汙,轉而追求放蕩或以清談為主的人生,而「竹林七賢」就是這種風尚的代表。嵇紹就是「竹林七賢」中嵇康的兒子,嵇康因罪被懲治,使得嵇紹在十歲時就失去了父親,而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山濤以「父子罪不相及」為由,把嵇紹推薦給晉武帝,於是武帝就任命他為祕書郎。惠帝時,則在朝中擔任侍中一職。有一次都城發生了動亂,嵇紹跟著惠帝到蕩陰去平亂,不幸落敗,隨行的官員死傷慘重,餘者或降或逃,只有嵇紹不顧個人生死的保衛著惠帝,但最後仍...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