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9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焉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怎麼知道。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有時表面上,雖然看起來遭遇一時的損失,也許卻反而因此得到其他好處。也可指表面上看起來是壞事,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反而可得到其他的收穫或領悟、成長,因而變為好事。 也可用來鼓勵人: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打擊或怨嘆,而要用正面、積極樂觀的心,來看待事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反詰作用。相當於「豈」、「如何」、「哪裡」。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塞翁失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禍福時常互轉,不能以一時論定。典出《淮南子.人間》。[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資料〕 唐.拾得〈詩〉(據《全唐詩.卷八○七.拾得》引)我見頑鈍人,燈心柱須彌。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學咬兩莖菜,言與祖師齊。火急求懺悔,從今輒莫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敬服。《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漢書.卷三四.黥布傳》:「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後生可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輕人每每能超越先輩,令人敬畏。《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後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例如:失戀產生不安情緒,常安慰之「天涯何處無芳草」。又如:考試落榜,自責過甚而痛苦,則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安慰之。人們的情緒困擾,或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也常起因於成見與偏見。例如列子書中記載一則寓言:某人遺失斧頭一把,懷疑鄰人之子所偷,因而見鄰人之子走路動作舉止,都覺得像小偷;日後,在井內尋回,再視鄰人之子行為態度,怎麼看都不像小偷。此乃不合理的成見與偏見使然。自我解惑法自我解惑法是分析解決問題的有系統思考步驟。大致分成五個步驟:首先要面對困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困難是不可避免的,要鼓勵當事人勇於面對困難,而不逃...
嚆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響箭,有聲的箭在發射時,先聞其聲,後見箭至。比喻事物的開始。《莊子.在宥》:「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接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嚆矢也!」也稱為「骲箭」、「鳴鏑」、「響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