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4.7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王者的德行器度。《左傳.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南朝宋.鮑照〈為柳令讓驃騎表〉:「方之微臣,彼安足齒,齊此而歸,懼塵王度。」
2.王法。《文選.張衡.東京賦》:「奢未及侈,儉而不陋。規遵王度,動中得趣。」唐.杜甫〈宿花石戍〉詩:「山東殘逆氣,吳楚守王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物質的相關性質達到的狀況。如:「長度」、「硬度」、「密度」、「酸度」。
法制、規範。如:「法度」、「制度」。
指人的。如:「器度」、「風度」、「度量狹小」。
標準。如:「限度」、「尺度」。
過、經歷。如:「度過」、「度日如年」、「虛度光陰」。
測量長短的標準。如:「度量衡」。
角度:A>數學上指角的大小。B>觀察事物的方向或觀點。如:「換個角度來看,他的作法並沒有錯。」
量詞:A>計算依一定標準劃分的單位。如:「耗電三百度」、「今天氣溫高達攝氏三十六度。」B>計算次數的單位。如:「再度光臨」、「梅開二度」。
思量、計議、考慮。如:「忖度」、「審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或一種爵位。如:「王室」、「帝王」、「女王」、「國王」、「親王」、「王公大臣」。
群體的領袖。如:「蜂王」、「汽車大王」、「萬獸之王」。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棋王」、「拳王」。
泛稱國家的。如:「王法」、「王師」。
姓。
統治。如:「王天下」。
怒髮衝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盜跖》。 (2) 相如: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趙人。出身寒微,本於他人門下為食客。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帶著璧玉前往,見秦王毫無誠意,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後來又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
完璧歸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14>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注解〕 (1) 相如: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趙人。出身寒微,本為趙宦者令繆賢的門客。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帶著璧玉前往,見秦王無意償城,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後來又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2) 趙王:趙惠文王(?∼西元前266),戰國時趙國君,名何。任用廉頗、趙奢為將,藺相如為上卿,均有功績...
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唐.崔祐甫〈上宰相牋〉:「孔明以分崩離析之時,事要荒割據之主,尚能恢弘王度,克廣德心,魚鱉咸若,引為己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凌辱、欺負。唐.姚合〈寄王度居士〉詩:「天公與貧病,時輩復輕欺。」《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員外途窮懺悔》:「公子倚勢欺人,無所不至。」
價值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尹文子.大道上》。 (2) 趙惠文王:?∼西元前266,戰國時趙國君,名何。任用廉頗、趙奢為將,藺相如為上卿,均...
正本清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根本、源頭上清理整頓。指澈底解決問題。《晉書.卷三.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樹嫡,非所先務。」《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現在正本清源之法,第一先要禁掉這些書,書店裡不准賣,學堂裡不准看,庶幾人心或者有個挽回。」也作「端本清源」、「端本正源」、「端本澄源」、「清原正本」。
怒髮沖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彊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莊子.盜跖》。 (2) 相如:藺相如,生卒年不詳,戰國趙人。出身寒微,本於他人門下為食客。趙惠文王時,秦昭襄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換趙國的和氏璧,相如帶著璧玉前往,見秦王毫無誠意,便以智謀將和氏璧完整帶回趙國。後來又在秦、趙澠池之會,智辯秦王,使趙王免於屈辱,遂封為上卿。 (3) 秦王:指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