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84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現實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精神分析論,認為現實原則是人格結構中個人所遵從的原則。在精神的臨床研究上,佛洛依德認為有兩種不同的精神反應程式:一是內在的,源自生物的驅力,以減低緊張壓力的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其表現通常是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屬於本我;二是順從於其所了解與預知的現實原則,表現符合社會與環境規範的行為,以維持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其表現是有意識和理性的,屬於超我。「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本我」遵循「享樂原則」,尋求即刻的滿足,並宣洩原始的衝動,但此種衝動卻受限於社會現實法律與道德規範,而受到壓抑,「自我」的主要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度、制度。如:「原則」、「規則」、「法則」、「細則」。
模範。如:「以身作則」。
即、就。如:「有過則改」、「飢則思食」。
卻。表示轉折的語氣。如:「今則不然」。
接數序詞後,表提頓。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量詞。用於計算文字分項段落的單位。如:「一則消息」、「三則寓言」、「試題二則」、「新聞五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飽滿的。如:「充實」、「實心」。
真實的、實際存在的。如:「虛實」、「實體」。
真誠的、不假的。如:「實話」、「實情」、「真實」、「實在」、「誠實無欺」、「真材實料」。
事跡。如:「事實」、「史實」、「寫實」。
內容。如:「有名無實」、「名實相符」。
真實去做。如:「實行」、「實踐」。
果子。如:「果實」、「結實累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始的。如:「原始」、「原稿」、「原著」。
未經加工的。如:「原貌」、「原油」、「原木」。
本來。如:「原本」、「原封不動」、「物歸原主」、「此事原可饒恕」。
廣而平的地方。如:「平原」、「草原」、「高原」。
寬恕、諒解。如:「原諒」、「情有可原」。
推究根本。如:「原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露。如:「展現」、「發現」、「呈現」、「現出原形」。
目前、此刻。如:「現在」、「現今」、「現狀」、「現代」、「現任」。
即時、馬上。如:「現做現吃」、「現買現賣」、「現學現用」。
實有的、目前有的。如:「現金」、「現款」、「現貨」。
現金、現款的簡稱。如:「兌現」、「貼現」、「付現」。
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準則,亦適用於一般事物上。如:「堅持原則」、「做人要有原則,不可隨波逐流。」
現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存在於眼前的事實及狀況。如:「現實的條件有利於他。」
2.說人勢利短視。如:「過於現實,一味趨炎附勢,只會令人憎厭。」
本我自我超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儘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佛洛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本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超我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遵循快樂原則;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識的結構部分,處於本我與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則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內在的道德檢察官,為人格發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這3個系統錯綜復雜,交互作用,從而產生各種行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滿足其欲望,超我則要求自我將欲望壓抑下去,自我則調和兩方面,依照現實環境,采取適當措施。 心理防衛機制 佛洛伊德認為自我為解決超我與本我之間產生的衝突,會使用心理防衛機制。使用這個機制需要愛慾(Eros)——此為希臘神話|希臘愛羅斯|愛神之名;羅馬神話則名為...
本我_自我_超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統籌、控制與調整的角色,在本能與周遭環境間做出協調。因此,自我是人格中有組織、有理性的部分,是依照「現實原則」而行的,它可以依據當時的現實情況,將本能要求的滿足延緩,待適合的時機再運用合理的方式取得滿足。=超(自)我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於最高階的管制地位,它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後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依據「完美原則」而行,代表傳統價值和道德觀念,也是人格中的仲裁者,個人的道德戒律與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皆由此裁定,代表理想而非現實。 參考資料柯瑞(2001)。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六版)。(鄭玄藏等合譯)。台北市...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