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6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發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首先起事。《漢書.卷三一.陳勝項籍傳.項籍》:「天下初發難,假立諸侯後以伐秦。」
2.發問質難。唐.王季友〈酬李十六岐〉詩:「千賓揖對若流水,五經發難如叩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叛亂。如:「發難」、「兵難」。《公羊傳.隱公四年》:「請作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送出、付出。如:「發放」、「收發」、「發行」、「發給」、「發信」、「發電報」、「發薪水」。
生長、產生。如:「發電」、「發芽」、「發音」、「味道發酸」。
射擊。如:「發射」、「發箭」、「發炮」、「彈無虛發」。
起程。如:「出發」、「朝發夕至」。
開始、引起。如:「發動」、「發起」、「發端」。
宣布、散布。如:「發布」、「發言」、「發表」、「發散」、「發放」。
開展。如:「發展」、「發揮」、「發達」、「發揚光大」。
使出現。如:「發現」、「發掘」。
量詞:A>計算槍、炮、子彈等數量的單位。如:「手槍裡還剩下四發子彈。」B>計算槍、炮、子彈發射數量的單位。如:「射炮十二發」。
穿鑿附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鼂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 (1) 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時與鼂錯有隙,吳楚反,帝用盎謀誅錯,拜盎為太常。後因事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 (2) 傅會: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合,並據以發表議論,亦作「附會」。
死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四五.寘鐇之叛》:「劉六、劉七、齊彥名等初發難于霸州。……劉六沉于水濱,此亦天亡之秋也。然而舍陸登舟,死灰復燃,賈其餘勇,三江騷動。」
深謀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本人,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後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墻;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中,被天下人讚美,是什麼緣故呢?就由於不實施仁義而使攻守的情勢發生了變化啊! 補充相似詞:深思熟慮 深圖遠慮 實例林校長做事情一向深謀遠慮,讓人非常放心。 參考資料http://tw.18dao.net/%E6%88%90%E8%AA%9E%E8%A9%9E%E5%85%B8/%E6%B7%B1%E8%AC%80%E9%81%A0%E6%85%AE
以毒攻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就毒攻毒注音︰ㄐ|ㄡˋ ㄉㄨˊ ㄍㄨㄥ ㄉㄨˊ漢語拼音︰jiù dú gōng dú釋義︰猶「以毒攻毒」。見「以毒攻毒」條。 01.清.徐世溥〈答黃商侯論保舉書〉:「兵事之始發難也,直猶惡瘡發于臂膊而已,當事者不知就毒攻毒,內固元氣,外施鍼石,而遽騷動天下,以奉一隅,師未出而氣先奪。」
兵連禍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載,王莽篡漢初期,匈奴因不服而發難。王莽為了樹立威信,打算以三十萬人,三百天份的糧食,討伐匈奴。將軍嚴尤上書勸諫說:「匈奴為害中國,從周朝、秦朝,一直到漢朝,已經很久了。漢武帝討伐匈奴,戰爭災禍連續不斷,拖延了三十餘年,造成國力疲耗,匈奴才因此受到懲治而心生畏懼。如今天下才剛底定,民力尚未恢復,如果現在還要開戰,實在是不堪負荷。」後來原文中的「兵連禍結」被摘出成一句成語,用來指戰爭持續不斷,災禍接連而來。
消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消除毀滅。《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西遊記》第三二回:「一身魔發難消滅,萬種災生不易除。」
一國三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要用兵,現在何必謹慎呢?」又退而賦詩道:「狐裘毛色雜亂,一國有三個主人,我聽誰的話才好?」等到驪姬發難的時候,獻公派寺人披討伐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就向眾人發佈命令說:「抵抗的人就是我的敵人。」他自己就跳過城垣逃走。但又被寺人披追上了,可是寺人披也有一片苦衷,他知道公子重耳是無辜的,不忍殺他,可是君命難違,只得割下重耳的一角衣服,回去覆命,而讓重耳逃脫了。而公子夷吾呢?當獻公派賈華率兵到達屈邑的時候,夷吾自知難守,也便棄城逃奔秦國去了。士蒍當初築城,的確是有先見之明,他知道獻公寵愛驪姬,三位公子都非驪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