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89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皆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都知道、全知道。如:「眾所皆知」。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百姓皆知上德之生己,而不謂浚己以生也。」《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傳.任圜》:「天下皆知崔協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
人盡皆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他因貪瀆被免職的事,已是人盡皆知的了!」
婦孺皆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婦人和小孩都知道。比喻人人都知道。
盡人皆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的人都知道。如:「他捨己救人的事蹟,早已盡人皆知,傳為美談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都。如:「眾所皆知」、「皆大歡喜」、「這些工作皆是他一人獨力完成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子成熟沒?」這個回答和趙州的回答剛好呼應。就像是兩枝無孔的大鐵槌,一敲就定。趙州和尚本無機心,想不到僧人輕輕一問,得了個瞪大眼睛的訝異。此番對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細嚼慢嚥,意趣無窮;沒有智慧的人,可能會像一口把棗子吞下肚,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後來「囫圇吞棗」就從《碧巖錄》原文中的「渾崙吞個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理解事物籠統含糊,或為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婉言勸諫。通「諷」。《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而王與任王后以此使人風止李太后。」《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
冷嘲熱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冷嘲熱諷」原作「冷譏熱諷」。春秋時楚國公子圍篡國弒其君郟敖自立為靈王這件事,人盡皆知,並且都覺得氣憤不平。而晉國大夫們也對這件事議論紛紛,言語尖酸、刻薄,帶著嘲笑和諷刺的意味,這是因為他們有顆公平無私的心。「冷嘲熱諷」與「冷譏熱諷」意同,用來形容尖酸、刻薄的嘲笑和諷刺。
虎頭蛇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上,怒氣沖沖的向宋江、魯智深質問的情節。他罵道:「你們的行為卑鄙,心腸狠毒,做的時候聲勢浩大,人盡皆知,現在卻不敢承認,虎頭蛇尾。不是我事外再生事端,也不是找你們麻煩,誰要你們強奪別人的女兒事情被我知道了。」後來「虎頭蛇尾」可能就是出自此處,被用來比喻做事有始無終。或亦用來比喻文章開始寫得很好,結尾極差。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