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83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盛食物或漿湯的容器。如:「水」、「缽」。《聊齋志異.卷一.勞山道士》:「遂各覓盎,競飲先釂,惟恐樽盡。」
相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盎、,古時兩種盛器。「盎相敲」比喻家人爭吵,發生口角。《聊齋志異.卷一一.青蛙神》:「且盎相敲,皆臣所為,無所涉於父母。」也作「盎相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痰用的容器。《文明小史》第五二回:「到了後來,忽然喉嚨裡作響,要吐痰了,滿到四處,找不到痰。」
蘭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意為倒懸。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為梵語Ullambana的音譯。佛教徒於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豐盛的供品,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有《蘭盆經》述說其事。在唐時,已將「盆」解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候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編織成一個盆碗形以放紙錢等物的器具,稱為「蘭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燒後,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氣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漱口杯。《紅樓夢》第三回:「賈母素日吃飯,皆有小丫鬟在旁邊拿著漱、麈尾、巾帕之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人的飯器。唐.岑參〈太白胡僧歌〉:「窗邊錫杖解兩虎,床下缽藏一龍。」
蘭盆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的法會。參見「蘭盆」條。
方水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盛在方形的容器中便呈方形。語本《荀子.君道》:「君者槃也,槃圓而水圓;君者也,方而水方。」比喻在下位的人以上位者為典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為人君者猶也,民猶水也,方水方,圜水圜。」
相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裝盛研墨用水的器皿。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