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節、儀式。《荀子.樂論》:「賓出,主人拜送,節文終遂。」
2.節度。《孟子.離婁上》:「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表音節的字母為書寫符號的文字。一個字母既表一個音節,一個詞有多少音節,就以多少字母記錄。如日文的假名、梵文等。
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節,過關驗收的金節。符節文指刻於兵符、金節上的文字。兵符盛行於戰國,目前僅見秦國新郪虎符與杜虎符兩件。金節,銅製的信節。楚國的鄂君啟節最著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莖上分段長葉的部位。如:「竹節」、「松節」、「盤根錯節」。
動物骨頭相連接的部分。如:「骨節」、「關節」。
詞語的單位或文章的段落。如:「章節」、「多音節」、「單音節」、「第一章第二節」。
音樂的拍子。如:「節拍」、「節奏」、「音節」。
時令的區分。如:「節令」、「季節」、「二十四節氣」。
民俗或國定的紀念日。如:「節慶」、「春節」、「中秋節」、「雙十節」、「兒童節」、「逢年過節」。
儀式、規矩。如:「禮節」、「不修小節」、「繁文縟節」。
減少、省略。如:「節錄」、「節制」、「節食」、「節省」、「節約」、「開源節流」。
事情的經過情形。如:「情節」、「細節」。
操守、品行。如:「節操」、「志節」、「高風亮節」。
量詞:A>用於計算時間分段的單位。如:「今天上了三節課。」B>用於計算車廂數目的單位。如:「這列火車共有十二節車廂。」C>用於計算文章或樂曲段落的單位。如:「本文共分三節。」、「國歌共有二十一小節。」
繁文縟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朱彝尊《經義考.卷四三.易.程氏周易啟蒙輯錄》:「《書》則備讀諸家,而求其疏通知遠之實;《詩》則要性情之發,而驗其興觀群怨之機;《禮》則審於節文度數之宜,而略其繁文縟節之末。」
並駕齊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附會》夫文變多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為事賊。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製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製者蓋寡,接附者甚眾。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夫能懸識腠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之粘木,豆之合黃矣。是以駟牡異力1>,而六轡如琴2>;並駕齊驅,而一轂統輻3>;馭文之法,有似於此。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 〔注解〕 (1) 駟牡異力:共駕一車的四匹雄馬力不齊一。駟,音ㄙˋ。四匹馬。牡,音ㄇㄨˇ,雄性鳥獸。 (2) 六轡如琴:控制馬的六條韁繩如琴音般的和諧。轡,音ㄆㄟˋ,控制牛、馬等牲口的韁繩。 (3) 一轂統輻...
手舞足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大序》1>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2>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3>之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孟子.離婁上》。 (2) 永:通「詠」,歌唱,指吟唱詩歌以抒發情感。 (3)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四「之」字皆助詞,無義。〔參考資料〕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目空一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忤者。」 02.清.歸莊〈陸道威思辨錄序〉:「但以余之生平負其氣節文章,目空一世,即談理家有不合者,輒爭辯嶽嶽,不為之屈。」
對症下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子語類.卷四一.論語.顏淵篇上》1>克己是大做工夫,復禮是事事皆落腔窠。克己便能復禮,步步皆合規矩準繩;非是克己之外,別有復禮工夫也。釋氏之學,只是克己,更無復禮工夫,所以不中節文,便至以君臣為父子,父子為君臣,一齊亂了。吾儒克己便復禮,見得工夫精細。聖人說得來本末精粗具舉。下面四箇「勿」字,便是克與復工夫皆以禮為準也。「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仲弓主敬行恕,是且涵養將去,是非猶未定。涵養得到,一步又進一步,方添得許多見識。「克己復禮」,便剛決克除將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