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籀文     
瀏覽人次:938 收藏人次:0
書體名。相傳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筆畫較小篆繁複。西周文字基本屬於大篆,但流傳既久,也有訛變,所以太史籀編了《史籀篇》做為標準本,是「大篆」的一種。也稱為「籀書」。
    
瀏覽人次:20587 收藏人次:3126458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6097 收藏人次:388470
參見「籀文」條。
義不容辭     
瀏覽人次:22911 收藏人次:957727
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據《唐文拾遺.卷一五》引)夫顯微闡幽1>,義不容辭。功高德盛,資篆籀2>之鋪揚;聲飛實騰,載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獻忠穆,漢室之良佐也。 〔注解〕
(1) 顯微闡幽:顯示細微的事物,說明隱微的道理,使之顯見著明。
(2) 篆籀:篆文和籀文,此處借指文字。
十三經     
瀏覽人次:14586 收藏人次:0
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的舊宅,從牆壁夾層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寫成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除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晉後,《尚書》全部散佚。東晉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包括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但析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傳至今。現認為《孔傳古文尚書》是偽書。李民,尚書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753253765X 禮記《禮記》亦稱《小戴禮記》,共49篇,是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選編。最初為西漢的戴聖所纂,但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楊天...
說文解字     
瀏覽人次:5393 收藏人次:138711
書名。東漢許慎撰,三十卷,為中國第一部有系統分析字形及考究字源的字書。按文字形體及偏旁構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創部首編排法。字體以小篆為主,收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列古文、籀文等異體為重文,共計一千一百六十三字。每字下的解釋大抵先說字義,次及形體構造及讀音,依據六書解說文字。晚近注家以清段玉裁、桂馥、朱駿聲、王筠最為精博。簡稱為「說文」。
    
瀏覽人次:1984 收藏人次:555752
奢侈、誇張。同「奢」。《說文解字.奢部》:「奢,張也。奓,籀文。」
篆書     
瀏覽人次:888 收藏人次:0
書體名:(1)廣義的篆書,是指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及小篆等;狹義的篆書則指大篆及小篆。相傳大篆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現今所稱的篆書,則多指小篆而言。(2)王莽時六書之一,即小篆。
大篆     
瀏覽人次:509 收藏人次:0
書體名。大篆泛指小篆以前西周的字體,也通行於諸侯國。但流傳久,也有訛變,所以周宣王時太史籀編了《史籀篇》做為標準本。西周滅亡以後,秦據有西周故地,仍然沿用大篆,東方六國則文字訛變劇烈,大篆也快速地消亡。秦統一天下後,李斯建議秦始皇消滅六國文字,並根據大篆,略加整齊化,制定了小篆。
李斯     
瀏覽人次:423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208)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後受秦始皇重用,入秦為相。主張廢封建,定郡縣,行禁書令,統一文字,變籀文為小篆。並曾與趙高、胡母敬等,整理當時通行的秦文,寫成《倉頡篇》七章。後為趙高所害,腰斬於咸陽市。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