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00.0142 ms
共 10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慢而不急。如:「緩步」、「緩慢」。《韓非子.觀行》:「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文選.劉孝標.辯命論》:「短則不可緩之於寸陰,長則不可急之於箭漏。」
2.寬鬆。《文選.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1.放鬆。如:「先緩口氣再說吧!」
2.延遲。如:「緩期」、「緩兵之計」。《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緩也。」《金史.卷八八.康括安禮傳》:「賞有功不可緩。」
姓。如三國時魏國有緩邵。
|
輕重緩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各種事情都有主要、次要、緊急、緩慢等狀況的區別。《野叟曝言》第五十六回:「遇著義所當為,自宜勇為,不畏鼎鑊,不避湯水,但須斟酌輕重緩急,以為申屈進退。」也作「緩急輕重」。
|
刻不容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緩,拖延。刻不容緩形容情勢十分緊迫,一刻也不容耽擱。《清史稿.卷一○.高宗本紀一》:「乙卯,諭曰:『江南水災地畝涸出,耕種刻不容緩。』」《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但是如今這兩件事情,都是刻不容緩的,所以卑府才趕到省裡,來面回大帥。」
|
緩不濟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動或辦法太慢,不能有效處理好急事。《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看看還差個八百多兩銀子,沒有法子想,要變賣東西,卻又緩不濟急。」
|
舒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緩慢。《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朱博》:「齊郡舒緩養名,博新視事,右曹掾史皆移病臥。」《北史.卷二四.列傳.崔逞》:「吏部尚書尉瑾性褊急,以瞻舉措舒緩,曹務煩劇,附驛奏聞,因見代,遂免歸。」
2.怠忽。《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
3.減輕。如:「服用這藥,病情暫可舒緩。」
|
緩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慢慢。宋.蘇軾〈陌上花〉詩三首之一:「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忽見一對紅衣太監騎馬緩緩的走來,至西街門下了馬。」
|
緩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婉勸解或替人求請。《史記.卷九○.魏豹傳》:「漢王聞魏豹反,方東憂楚,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夫說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
|
事緩則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事慢慢考慮,才能圓滿解決。《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緩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
|
緩兵之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三國演義》第九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比喻暫時設法拖延時間,使事態緩和的方法。《老殘遊記》第二○回:「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緩兵之計,告訴他有種藥水,名:『千日醉』,容易醉倒人的,並不害性命。」
|
緩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方發生衝突時,有人在中間調停,以緩和緊張的形勢,稱為「緩衝」。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