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4 ms
共 9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兩股以上的麻、絲、草或尼龍絲、金屬絲絞揉成的長條物。如:「麻繩」、「草繩」、「尼龍繩」。
2.繩墨,木匠用以取直的工具。《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規矩、準則。如:「準繩」。《淮南子.天文》:「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
4.姓。如明代有繩服。
1.約束、制裁。如:「繩之以法」。《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2.糾正。三國魏.嵇康〈釋私論〉:「今執必公之理,以繩不公之情。」
3.衡量。《禮記.樂記》:「省其文采,以繩德厚。」漢.鄭玄.注:「繩,猶度也。」唐.孔穎達.正義:「繩是量度之物,經云以繩德厚謂度量之以道德仁厚。」
4.繼承。《詩經.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曾遭受挫折,後遇類似狀況就變得膽小如鼠。如:「他因曾經考試不及格,被化學老師罰站,所以只要一聽到要考化學,就直冒冷汗。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也作「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
|
甕牖繩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破甕的口作窗戶,用繩子作門軸。比喻貧寒之家。《文選.賈誼.過秦論》:「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也作「甕牖桑樞」。
|
繩之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法指以法律做為約束力量。語本《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減宣傳》:「自部署縣名曹實物,官吏令丞不得擅搖,痛以重法繩之。」後指以法律治裁罪犯。如:「他雖四處躲藏有數年之久,終究還是被警方尋獲,繩之以法。」
|
準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來測量平直的器具。《淮南子.說林》:「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準繩不能正曲直。」
2.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上》:「墳、典起之於前,詩、書繼之於後,先王陳跡,後王準繩。」
|
赤繩綰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男女姻緣天定。參見「赤繩繫足」條。明.張景《飛丸記》第三二齣:「想赤繩綰足再難逃,只願得同諧到老,歷天長地久,永把瑟琴調。」
|
跳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繩子兩端附有手柄以便掄動,供人跳躍的繩索。
2.一種跳過繩子的運動或遊戲。普通是把繩子掄成圓圈,人趁繩子近地時跳過去。有單腳跳、雙腳跳、交叉跳、轉身跳等多種花樣。
|
繩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工取直的工具。《禮記.經解》:「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後借以比喻法度、規矩。《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
跳繩的跳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跳繩的姿勢需要面部正向,眼向前方直視,輕舉 足部,兩腿垂直騰空跳躍。挺胸,勿抬肩,必要時可口鼻交互呼吸。預備姿勢是跳繩運動各種動作的基本,其方法是併足直立,兩手各臥著跳繩的兩端繩把,將手肘上提,手距離肩部約十五公分,手心向上,繩子...
|
繩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繩索。用兩股以上纖維物所擰成的長條狀物,可供捆綁。《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主人走進去拿出一個紅布口袋,盛著幾塊土,紅頭繩子拴著。」《紅樓夢》第五七回:「你竟拿繩子來勒死我是正經。」也作「繩兒」。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