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015.6391 ms
共 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自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能服從內在自我的規律,約束管理自己。
|
自律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之「自律原則」如同「自由原則」般,為康德(Immanuel Kant)道德理論之先決條件。易言之,道德所以有意義,乃因道德行為是具自主性者之理性行為。
康德認為人之行為雖無法逃脫社會情境之束縛,亦常背負某些責任,但此種行徑並未具普遍性。普遍性行動只有在人能依其意志行事時方產生。自律乃成為道德律則之基本特質。此外,人之所以為人之尊嚴,亦奠基於自律之上。質言之,範限於外在環境所採行之行為或決定,只是「他律性」行動,而非自律性行動。故自律性原則應超越殊異性經驗,而如同「自由原則」般,屬於先驗性命題。 「他律原則」既非普遍性律則,亦非根源於理性之主體性律則,且行動之... |
自律的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律」autonomy源自希臘字源autos(self)與nomos(law),意即「自我立法」(self-legislate)或「為自己訂立行為法則」。自律的概念可溯及希臘三哲,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認為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人的知識與道德均包括在循環問答中,人具有理性能力而成為一有責任的道德主體;蘇格拉底強調「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認為「一種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如沒有的好」。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則主張以理性指導情感與意欲,靈魂始能獲得和諧,並使各部分功能均能發展,而自為主人。亞里斯多德(Ar...
|
道德自律的規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判斷出於意志,道德行為就是目的,謂之道德自律。道德自律的規準,可從下列兩方面分析:
從形式原理或程序原則分析,道德自律的行為者,必須能運用其道德判斷能力,接受社會的良法美意,分辨善惡,作為自我理想,然後直道而行,還要時加反省得失,才能使自律的道德氣質,漸漸發展到最高境界。此道德上自為立法、自為執行與自為反省三種功能,可為道德自律的簡要規準。 從比較具體的規準分析,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哲學教授皮德思(R.S. Peters, 1919~)強調道德自律應符合:「自由、公平與尊人」(freedom, impartiality and respect for perso... |
自律訓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律訓練」是西德精神科醫師舒爾茲(Jobannes Schultz)所創始的自我控制之身心鬆弛法。
自律訓練的由來:一九三二年舒爾茲出版(自律訓練)(Autogenic Training)一書,副題為「密集自我鬆弛法」。自律訓練的旨趣在於祛除緊張的情緒。依舒氏之見,個體在自律狀態(autogenic state)下,心理上可以得到情緒的鎮靜,生理上可以獲得自律神經系統的安定,因此,自律訓練可以用在有焦慮與緊張狀態的精神官能症或心身症之治療。 自律訓練的特徵:(1)自律訓練是源自醫學催眠的有系統的研究;(2)自律訓練以自我練習為中心,與由他人實施催眠的方法不同;... |
自律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律學習」是當代教學心理學者對於教學與學習的一個新看法,就是不應把學習者當成是一個被動的反應角色,也不宜只是根據學生的心理能力、社會環境與成就標準來進行教學。換言之,學者認為學習者可以主動建構知識,可以透過後設認知、動機和策略的選擇性使用而改進學習能力。辛馬門(Barry Zimmerman)歸納有關的文獻後,發現自律學習有行為論、現象學、社會認知論、行動意志論、認知建構論,和維高斯基(L.S. Vygotsky)的鷹架理論等六種不同的理論觀點。辛馬門發現自律學習論者有三項主要的基本假定:(1)學習者可透過後設認知及動機策略的選擇性使用而改進學習能力;(2)學習者可以主動地選擇、建構、並...
|
自律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分析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為三個階段,其第三階段即為自律期。
皮亞傑認為八、九歲以後的兒童開始能根據個人的價值結構,對行為的善惡作獨立判斷。其道德標準也具有相當的理性,能考慮到行為的動機及互惠的思考,已具備可逆性的道德推理。因此兒童之間能維持相互尊重,而且由約制的道德觀(morality of constraint)轉為合作的道德觀(morality of cooperation)。 本階段之所以稱為自律期,乃是由於兒童逐漸學習探詢道德應然性的理由,不再盲目的接受一切他律的規範。此時能以抽象的道德原則和理想的規則作... |
自律倫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律倫理是從自己的法則推演而得,並將自我滿足的意義歸因於其原則的倫理理論。相對地,他律倫理(heteronomous ethics)是將道德建立於己身之外的權威基礎上,如快樂主義(hedonism)、幸福主義(eudaemonism)與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等。自律倫理的理念出現於十七、十八世紀的英國道德學家。他們假定特殊道德感的存在,獨立於社會經驗及個人的物質需求。把道德解釋為根本的。德國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對道德的自律(autonomy)有詳細的描述。法國的理論學家從人的本性推論道德,將一種先驗的狀態歸諸於道德:人的存在是根本自明道...
|
自律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剖學名詞。由離心性神經形成。其興奮由中樞神經向末梢器官(皮膚內臟各器官)傳達。每個器官有二種神經纖維互相拮抗性的調節。一為胸、腰脊椎出來的,為交感神經。另一為腦或薦脊椎出來的為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不受意志支配專事於反射性的調節。
|
自律測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亦稱內測試(built in test),係安裝在電腦內部的、能自行測試的硬體、軟體模組或兩者的集合;可自動測試一台設備內的某錯誤或誤動作,並對故障提供示警者。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