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8.05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至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德,崇高偉大的德性。《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采詩以顯至德,歌詠以董其文。」
至德之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德之世」是指最理想的社會,語出〔莊子〕;莊子以為至德之世就是原始素樸、沒有文明汙染的社會。〔莊子.馬蹄篇〕中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旡知,其德不離;同乎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這是說在理想的社會裡,人類禽獸與萬物同樣是自然的一分子,並沒有不同的地位。在自然條件之下,君子與小人的人為分辨,當然就不存在。人人同樣純樸無知,就不會喪失樸實的德性;人人同樣淡然無欲,就是所謂的素樸,而素樸正是普通百姓的真性。莊子顯然接受老子「無知無欲」、「見素抱樸」(參見「無知無欲」、「見素抱樸」)的理想,認為人為造作的文明是人類社會之所以有罪惡禍亂的原因;如果...
機構。成立於西元1981年4月16日,1983年5月13日奉行政院核定為「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1990年8月6日正式修正為「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直隸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3年1月1日高雄巿文化局成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改隸文化局。該局至善廳五百個座位,至德堂二千個座位,經常演出舞蹈與戲劇,圓形廣場八百六十坪,前廳一千一百坪,另有文物館多間及藝術圖書室等,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為高雄重要之藝文活動及舞蹈表演空間之一。地址: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
至德要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德要道見於〔孝經〕首章中,孔子說明「孝」為先王的「至德要道」;在第十二章〔廣要道〕和第十三章〔廣至德〕中,孔子進一步說明了為何「孝」是「至德要道」的道理。
  孔子說,先王用至德要道來治理天下,人民順從,互相和睦,從上到下都沒有怨尤,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孝」字。因為孝是「德」的根本,而孝的表現,則可分為開始、中段和終結三個層次或段落。孝的開始在於愛惜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愛護自己的身體就如同尊敬父母,原文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中段是立身行道,在於修身,建立德行,獲得行事的能力,成就事功。這一段多半在為國服務方面,孔子時即說是「事君」。最後由於自己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我國典籍中,「德」字常常單獨出現,例如〔周易.繫辭下傳.第一章〕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天地生成萬物是天地之「德」,而且是「大德」。「德」字的意義為何?據〔禮記.樂記〕所說:「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德也者,得於身者也。」是獲得、得到的意思。
  「天德」的觀念還可進而推到「人德」的實踐,例如〔漢黃石公素書.原始章〕說:「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朱熹也說:「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德者,道理得於吾心之謂。」另〔張子正蒙.至當〕別說:「得天下之理之謂德。」陳北溪也說:「德者,己之所獨得,德是行是道而有德於吾心。」究竟這個所得之德是什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完善。《孝經.開宗明義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學:博學。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賦於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親民:親近民眾,使民日新其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望洋興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明.章潢《圖書編.卷一五.至德凝道》:「人之凝道猶是也,但履霜馴至堅冰,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望洋興嘆,不知備其器者,無志于水者也。」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去事之戒,來事之師注音︰ㄑㄩˋ ㄕˋ ㄓ ㄐ|ㄝˋ ㄌㄞˊ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ù shì zhī jiè lái shì zhī shī釋義︰往事的警戒,可作今後行事的鑑鏡。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01.漢.陸賈《新語.至德》:「是三君皆強其盛而失國,急其刑而自賊,斯乃去事之戒,來事之師也。」 參考詞語︰前事不忘,來事之師注音︰ㄑ|ㄢˊ ㄕˋ ㄅㄨˋ ㄨㄤˋ ㄌㄞˊ ㄕˋ ㄓ ㄕ漢語拼音︰qián shì bù wàng lái shì zhī shī釋義︰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條。 01.《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昔象...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