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0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舞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宋代民間節日遊行表演隊伍的總稱。《舞隊》每年臘月下旬即開始活動,正月初一之後日盛,至元宵節達高潮。每當舉行活動,有時多達數十至百隊,隊與隊次第簇擁前後,連亙十餘里,場面極為壯觀。《舞隊》的內容,以民間歌舞為主,還有雜技、武術、音樂等多種技藝表演。通常有《村田樂》、《旱龍船》、《鮑老》、《十齋郎》、《竹馬兒》、《杵歌》等民間歌舞,及音樂演奏《清樂》,武術《掉刀》,還有帶情節的《喬三教》、《喬親事》等戲劇表演形式。這種《舞隊》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河北等地的《走會》或《花會》,陝西的《社火》等,就是繼承發展了宋代《舞隊》的民間綜合性表演形式。
拋球樂舞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宋代教坊隊舞。女弟子隊表演。舞者穿四色 羅寬衫腰繫銀帶,手捧 球而舞(《宋史.樂志》)。唐有《拋球樂》,是行酒令時所唱的歌曲(《唐音癸鑒》卷十三)。朝鮮古籍《樂學規範》載有《拋球樂》,並指出是仿宋代女弟子隊的《拋球樂隊舞》而成。舞場上設球門,門楣上開一圓孔,稱〈風流眼〉。表演時女妓十六人,分左右兩隊,依次執彩球,舞蹈前進,仰身拋球。球如拋進〈風流眼〉中,拋球者與全隊並俯狀,樂隊奏樂,拋球者退,得到獎賞。如果拋球未中,球落於地,樂師則以毛筆在拋球者腮上點墨。拋球雖未中,但及時將球接入手中,未使墜地,可再次舞進拋球。如果彩球掛在〈風流眼〉中,樂師鉤下彩球,還給舞者再次舞拋。戲舞過程中樂隊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身體配合節奏表演各種姿勢的動作。如:「跳舞」、「手舞足蹈」、「載歌載舞」、「舞步輕盈」。
舞蹈的名稱。如:「交際舞」、「芭蕾舞」、「華爾滋舞」。
揮動、耍動。如:「舞劍」、「舞棒」。
賣弄、玩弄。如:「舞弊」、「舞文弄墨」。
飛揚、飛翔。如:「飛舞」、「眉飛色舞」。
興起。如:「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列。如:「路隊」、「車隊」、「隊伍」、「成群結隊」。
集合多人而成的團體。如:「棒球隊」、「探險隊」、「消防隊」。
軍旅。如:「軍隊」、「部隊」。
量詞。用於計算成隊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隊人馬」。
八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周代天子用的樂舞。佾,指舞列。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八佾」指舞生縱橫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組成。《論語.八佾》:「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漢.張衡〈東京賦〉:「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2.特指祭祀孔子的樂舞。佾生人數的多寡,事關受禮者的身分和地位,故有八佾、六佾、四佾的分別。八佾舞本當用於天子,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公羊家尊孔子為素王,漢平帝追諡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追諡為文宣王,西夏仁宗更追諡為文宣帝,後人乃以八佾舞配祀孔子,以示尊崇。
3.《論語》篇名。
八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周代天子用的樂舞。舞隊由縱橫各八人,共六十四人組成。
傀儡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宋代的舞隊。人戴面具表演,節目有「耍和尚」、「瞎判官」等。見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
馬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竹馬花燈。《通俗常言疏證.戲玩.馬燈》引《武林舊事》:「元夕舞隊,有男女竹馬,乃為今俗之馬兒燈。」
鮑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百戲中戴面具,扮演吐煙火,帶銅鑼起舞,引人發笑的滑稽角色。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大小傀儡:大小斫刀鮑老、交袞鮑老。」《水滸傳》第三三回:「那跳鮑老的,身軀紐得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也稱為「抱鑼」。
踏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俗技藝表演。表演者將雙腳分别綁在木棍上的表演。參見「踏高蹻」條。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舞隊》:「鼓板、踏蹺、撲旗。」也作「踏高蹺」、「踏高蹻」、「踩高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