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9.904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荀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趙人荀況。參見「荀況」條。
2.書名。戰國時趙人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有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荀子人性論與師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基本上是針對孟子「道性善」的理論而發,認為人性不但不似孟子所說生來善良,反而有為惡的傾向與趨勢(參見「性惡論」)。一方面與宇宙自然一切萬物相較,荀子肯定人最為尊貴、最有價值,如〔王制〕中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不過另一方面荀子卻認為人之知義識禮,並非與生俱來。人的本性,易趨於為惡,知義識禮必須經過後天教育、經驗積習始有可能。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就是在說人與生而具的質樸本貌,包括本能、情欲、好惡以及認知、思辨與意志等心靈官能在內,是人無待而然、不學而能者,皆有為惡的傾向。如〔性惡〕中說:「今...
荀子批性善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惡」是荀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其旨在申論人天生本性為惡;唯賴教育,用師法之化,以禮義之道,善加治理,始能化性起偽。
  荀子性惡之說實針對孟子性善論而發。荀子與孟子雖同為先秦儒家,但是在人性論上的見解卻大相逕庭。「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以「性」指「人心之所同然」、「心之四端」(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不忍人之心等人與生而俱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善。荀子卻認為「性」是指人與生而俱的生理欲望與心理情緒(參見「化性起偽」),若順性發展,人必趨於惡,〔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
荀子論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三十二篇中,論及「知」的頗多,但散見於各篇,在儒家中,是孔孟以來,論及「知」最多的,歸納起來,也可約略見出有似知識論的系統,其中含有知的官能,知的境界、知的類別,和人所知的差別。
  荀子認為知的官能是「心」,〔解蔽篇〕中說:「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參見「虛壹而靜」)〔天論篇〕中說:「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古代觀念中,君居於最高的地位以統攝天下,荀子稱人心為「天君」,賦予心最高的官能,以統攝五種感官。感官的功能各有專司,不相融會,要靠心來融會感覺材料,才成為「知」,所以「知」是周徧的,即如〔解蔽篇〕中所說的:「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即...
荀子論諸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對戰國時代影響一時的諸子,包括它囂、魏年(道家)、惠施、鄧析(名家)、陳仲、史鰌(農家)、墨翟、宋鈃(墨家)、慎到、田駢(法家)、子思、孟軻(儒家)在內的各家,一一提出非難批評。在〔天論〕、〔解蔽〕、〔正名〕、〔正論〕、〔性惡〕、〔禮論〕、〔儒效〕等篇也對諸子多所譏評,總其所說如下:(1)批評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有見於齊、無見於畸」、「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以墨子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兼愛,有反文明禮樂、無親疏遠近之別等缺失。(2)批評宋鈃:「蔽於欲而不知得」、「有見於少、無見於多」;以宋鈃主張「情欲寡」,「見侮不辱」,是以言辭惑亂人性...
荀子天道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對宇宙自然的看法較近乎老子(參見「天論篇」)。超出於傳統「主宰之天」、「命定之天」、「德義之天」以及當時流行「天人感應」的說法,荀子提出「自然之天」的觀念。他認為自然運行,根據一定的法則規律,與道德人事無關。物理自然自生自成,恆常不變,不因人的善惡而施獎懲,也不會因人的好惡而改變常軌。如〔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皆在說明物理自然自有其運行法則,沒有意志欲惡,猶如一具大機器。因此人當明天人分際,一方面隨任自然,不妄圖改變自然;另一方面盡己之職,以人為努力克服自然所帶來的災難,如〔...
偽(荀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偽」字在〔荀子〕書中,另有意義;〔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認為人性惡,但並不固著於惡,仍然可以藉著外在的力量,化惡為善,這種力量就是「偽」。「偽」字是人後天的作為之意。
  荀子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凡天賦之情欲,經過「心」的抉擇叫作「慮」,慮後而發出的動作,叫作「偽」。因此凡思慮之累積,動作之習練,逐漸養成之作為,也叫作「偽」,故「偽」不僅是一種後天的外在力量,也是一種持續累積的歷程。
  為了使人充分了解「偽」之真義,荀子再三強調「偽」與「性」本質上之差異。他說:...
荀子知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在知識論上經驗與理性並重,其說主要見於〔解蔽〕、〔正名〕。他一面提出「學不可已」、「辨合符驗」的呼籲,強調積習經驗的重要;另一方面也主張「心有徵知」、「知通統類」的理論,肯定心知主動認知與推理的功能。
  根據荀子學說,求知當由經驗積習著手,如〔勸學〕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意即憑空臆想不如切實求學。在此需注意的是荀子所謂「學」是指複雜的文化經驗,而不是指單純的感官知覺。所謂「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誦經讀禮目的在積善成德,為學目的在成為品格完美的人。以此可說道德之知在荀子知識論中,是首要知識。道德知識不...
荀子人道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在道德人倫方面的思想,承自孔子與後儒:以「君子」為理想人格,而教育目的即在陶成君子;以「聖人」為理想君王,以「王道」為理想政治。質言之,荀子可說是道德、教育、政治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
  根據荀子學說,君子積善成德,勤學修身,隆師親友(參見「隆師親友」「師法隆積」),諸德全備。君子首要在知「道」守道,所謂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而荀子所謂「道」,或指最為廣博周洽的事理法則,所謂「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焉。(衡度萬物的標準)」中或指為人之道,所謂「道也者何也?禮讓忠信是也。」(〔彊國〕)或指先王之道,所...
荀子心理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先秦儒家自孔孟以來,至荀子對心理學觀點的闡釋,才較為詳盡,包括感官與感覺,情感與嗜欲,認知官能和作用,心理傾向與行為改變,以至環境影響和學習。
  1.感官與感覺:荀子認為感官有耳、目、口、鼻、形能(類似觸覺與體覺)各有專屬的器官,稱為「天官」,是生而具有的,每種感官專有一種感覺作用,不能用一種代替另一種,也不能互相為用(見〔天論篇〕:耳目口鼻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為天官),是把感官和感覺作用說得完備而明白的第一人,西方哲學心理學也曾對感覺作詳盡的描述。
  2.情感與嗜欲:荀子舉出「好、惡、喜、怒、哀、樂」六種情感與情緒(〔天論篇〕: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