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4.61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之惟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之惟艱」為中國哲學中,關於知行問題最早的討論。據〔尚書.說命中〕記載,傅說對殷高宗(武丁)做了對命相的建言後,再三提醒武丁:「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傅說的意思是說:「聽了我這些話,懂得其中的道理不難,難的是你如何去實行了。」傅說的本義極為單純,即在鼓勵武丁勇於實踐,但後世學者在探討知行問題時,常將傅說之言,作為評論的對象。
  宋儒程頤主張知難學說,他說:「古之言知之非艱者,吾謂知之亦未易也。」並舉例說,譬如有人要去京師,識途者易達,不識途者難行,「行」並不難,難者為「知」。明王陽明倡知行合一學說,在本質上以「行」為難,故勉人即知即行。孫中山先生為了革命的需要,倡知難行易學說...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要知道道理並不困難,但是要去實踐卻很困難。參見「知難行易」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走。如:「步行」、「直行」、「寸步難行」。
駕駛。如:「行車」、「行駛」。
做、從事。如:「舉行」、「行醫」、「行善」、「行事」。
可以。如:「行不行?」、「事情只要說明白就行了。」
流通、通行。如:「流行」、「風行一時」。
誇人能幹、幹練。如:「你真行!」
人的動作。如:「行為」、「行動」。
和出門在外有關的。如:「行蹤」、「行李」、「行程」。
將要。如:「行將就木」。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德行」。
兄弟姊妹長幼的次序。如:「我在家中排行老三。」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商行」、「車行」、「分行」。
列。如:「行列」、「行伍」、「字裡行間」。
職業。如:「各行各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想。如:「思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詞:此、這、這個。用以代替人、事、物。如:「言之成理」、「取而代之」、「總而言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助詞:相當於「的」。如:「莫逆之交」、「緩兵之計」、「前車之鑑」、「在天之涯」、「三分之一」、「三口之家」。
往、到。如:「不知所之」、「吾欲之南海」、「先生將何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苦、困難。如:「艱難」、「艱困」、「艱苦」、「艱險」、「文字艱深」。
知易行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解事物的道理容易,做起來卻較難。語本《書經.說命中》:「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漢.孔安國.傳:「言知之易,行之難。」
孫文學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國父孫中山所著,為《建國方略》主要內容之一,民國八年出版。旨在力斥數千年來陷國人於思想迷津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說的謬誤,證明知難行易的道理。
鍊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修道人修鍊形體的方法。《宋史.卷四六二.方技列傳下.甄棲真》:「因授鍊形養元之訣,且曰:『得道如反掌,第行之惟艱,汝勉之。』」清.洪昇《長生殿》第三七齣:「方纔鍊形之時,那錦褥也沾著金漿,故此得了仙氣。」
養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培養元氣。《宋史.卷四六二.方技傳下.甄棲真傳》:「因授鍊形養元之訣,且曰:『得道如反掌,第行之惟艱,汝勉之。』」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