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53.18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要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趨時,隨時勢而轉移。《荀子.富國》:「傮然要時務民,進事長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索取。如:「要錢」、「要飯」、「要帳」。
收為己有。如:「這本書我要了。」
值得重視的。如:「重要」、「要職」、「要犯」、「要件」、「要塞」、「要點」、「要義」、「要旨」。
重點。如:「提要」、「摘要」、「要點」、「要義」、「要旨」。
假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求。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即將。如:「天要下雨了!」、「他快要來了。」
求取。如:「要求」、「要功」。
強迫。如:「要挾」。
約定。如:「要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偶爾。如:「時好時壞」。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反求諸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己所能,再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二處所說的雖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卻都表達了同一個意念,在為人處事上,要時時「反求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別人,或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移情與反移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行為或關係模式有所反應。上述前三種反移情發生時,諮商師必須自我覺察此對治療的衝擊並採取預防措施,必要時得尋求督導或諮商,以了解有哪些衝突或議題影響治療工作。第四種--特定個案的反移情,則可善用於療程中。諮商師對個案的反應,為個案在人際關係上的行為表現提供重要的資訊,可作為治療的素材。(註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移情、反移情英文關鍵字:transference , counter transference 參考文獻註一:Mary H. Guindon(2009). 諮商概論:諮商專業的第一本書(陳增穎 譯)。台北:心理出...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不己若者,如是,則可謂篤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應當時之變若數一二,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時立功之巧若詔四時,平正和民之善,億萬之眾而博若一人,如是,則可謂聖人矣。井井兮其有理也,嚴嚴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終始也,猒猒1>兮其能長久也,樂樂兮其執道不殆也,炤炤2>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3>兮其用統類之行也,綏綏4>兮其有文章也,熙熙5>兮其樂人之臧6>也,隱隱7>兮其恐人之不當也,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注解〕 (1) 猒猒:音|ㄢˋ |ㄢˋ,安靜的樣子。 (2) 炤炤:音ㄓㄠˋ ㄓㄠˋ,明察秋毫的樣子。 (3) 修修:整齊的樣子。 (4) 綏綏:安泰的樣子。 (5) 熙...
莫非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能避免目標制訂和執行永不出錯,這個管理原則說明,如果一個危機將要發生,它總會出事,換言之,管理者需要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面對到來的失誤和失敗。 莫菲法則是管理哲學的一個論點,包含著悲觀主義的元素,說明「得不喜,失不憂」,在工作上要時刻準備接受失敗,有些人常常說凡事無不可為,只要一鼓作氣往前衝,便能獲得成功,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就是世上永無常勝將軍,人生不免有挫折失敗。 可是反過來說,我們亦可從樂觀一方去想:「若要成功,總會成功」,墨...
佛洛依德(Freud)意識三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使其進入潛意識而不再想起。例如我們對於特定經歷或特定事實的記憶,平時並不會一直意識其存在,但在必要時或出現相關線索時,便能突然想起。彷彿像啟動開關一樣觸動。(3)潛意識:「本我」、「超我;」所在之處1.佔據心理境界絕大部分,卻永遠無法察覺、無所知覺的現象(包含思想、記憶、慾望等)。來源有二: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另一種是依個體不同生活經驗,藉由意識和前意識壓抑而來。2.其為行為主要的決定者。佛洛依德認為潛意識屬於生理驅力和慾望,稱此原始力量為「Libido」,例如仇恨、恐懼。3.無法以回憶或聯想觸及。但可由夢境、口誤或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時刻、階段。如:「難關」、「過此一關,必無大礙。」、「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
殺身成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利」不可兼得的時候,為了公益,是要「捨生取義」的。性命雖是個人最大的私利,但是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這正和「殺身成仁」的精神一樣,也正是傳統儒家的堅持的修身原則。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