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88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要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須知。《佩文韻府.卷二六上.尤韻》引宋.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面首新。」
2.若想知道。如:「要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喻世明言.卷二○.陳從善梅嶺失渾家》:「『要知山下事,請問過來人。』這事我也曾經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5.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的齊宣王,因為仰慕春秋時齊桓公與晉文公的霸業,很想效法他們,便向孟子請教有關他們的事蹟。孟子說他沒聽說過,但可以為齊宣王講述如何以仁德統治天下。孟子認為,要以仁德統治天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去照顧、愛護百姓。可以先從尊敬自己的父兄、愛護自己的子弟開始,然後推及別人的父兄子弟,這樣就能治國、平天下了。如果不從這基礎開始做起,就想開疆闢土,使其他諸侯歸順而稱霸天下的話,正如同爬到樹上去抓魚,是不可能達成的。後來《孟子》原文的「緣木求魚」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
惱羞成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安老爺便研得墨濃,蘸得筆飽,手下一面寫,口裡一面說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須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因寫了一行,給大家看,……安老爺又道:「你大家道他這仇人是誰?真算得個天大、地大、稀大,無大不大的大腳色。」因又寫了幾個字,指給眾人看,道:「便是這個人!」鄧九公道:「喲哎!他怎的會惹著這位太歲去,合他結起仇來?」安老爺道:「他父親合那人,是個親臨上司,屬員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司平日如此如此,更兼他那位賢郎3>又是如此...
每下愈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估量豬隻肥瘦,由腳脛的肉愈多,知豬愈肥。語出《莊子.知北遊》:「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正獲、監市皆是官名,履狶是用腳踩著豬去試肥瘦。「每下愈況」本指要知道豬的肥瘦,要從最下部不易長肉的小腿部分去試,此處肉愈多,豬就愈肥。比喻從低微之處去看道,道就越明顯。此義後世罕用,或混同「每況愈下」,比喻情況愈來愈壞。如:「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家的經濟情形每下愈況。」
萬劫不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篇經文另外還說:一個人如果不對罪惡存有戒慎之心,就容易縱情懈怠,所以不要輕視小罪過,以為沒有關係。要知道罪惡之心就像小水滴,不去理會,終究會積滿成大缸水,那就是大罪惡了。一個人在剎那間犯了罪過,死後將墮入無間地獄,雖歷經萬劫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回復人身。這就是「萬劫不復」這句成語的出處和原義了。後來「萬劫不復」被用來比喻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例如:「他的毒癮已深,已淪入萬劫不復之境,想救也來不及了。」
風花雪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花雪月」典源作「雪風花月」分別代表春花、夏風、秋月、冬雪,四季美好的景色,也作「雪月風花」。唐代詩人鄭谷,字守愚,僖宗光啟中舉進士。他作的〈府中寓止寄趙大諫〉詩,寫他晚年貧困,不知寄身何處,而同榜的老友卻仍居高位。但憑著兩人深厚的交情,不分季節,只要知道那裡有美麗的景致,即使半夜也會前來邀約。「雪風花月好」即在表述四時的美景,是「風花雪月」這個成語最初的意思。後來在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哎險也漢相如滌器臨邛市,秦弄玉吹簫跨鳳樓,動不動君王行奏。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中,借以比喻男女間花前月下絢麗的韻事。今則多用以比喻男女間情愛之事,也用來比喻浮華空泛的言情詩文。
知己知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確的了解自己,並能評估對方的實力。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但上陣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戰千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四回:「好一個劉先鋒,知己知彼,知進知退。」也作「知彼知己」。
因地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清史稿.卷四二一.朱嶟傳》:「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隨時變通。」《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們既不博古,焉得通今?這可就要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道理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