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談議論。《文選.左思.詠史詩八首之四》:「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聽見他那言論丰采,倒底是個正經人。」
言論自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在群眾集會或大庭廣眾間有發表演說或參加討論問題的權利。《老殘遊記》第六回:「又見那老鴉有一陣刮刮的叫了幾聲,彷彿他不是號寒啼饑,卻是為有言論自由的樂趣,來驕這曹州府百姓似的。」
言論免責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為言論可免受責備、處罰的權利。我國憲法上規定,中央民代在開會時所為的言論及表決,對會外可不負責任。即不因會內的言論與表決,而負民事上的損害賠償責任、受刑事上的處罰或受公務員懲戒責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享有此權。
言論廣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網站提供使用者公開討論某些主題的空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議的文章或語言。如:「社論」、「言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學說、言論。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孤憤》:「又將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與人主相反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論或文句意味深長。如:「雋永」、「雋句」、「雋語」。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買櫝還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玫瑰來裝飾。結果鄭國人買了他的盒子,卻將珍珠退還。那楚人可說是擅於賣盒子,卻不擅於賣珍珠了!現在發表言論的人,都用巧妙的言辭;作君王的,只喜歡看這些美妙的言辭,卻忽略了這些言論是有功用的。墨子的學說,是傳授先王的道術,闡述聖人的言論,普遍告知世人。所以並不加以修飾,以免人們只喜愛他美妙的言辭,而忽略了其中的功用。」後來韓非子所謂的楚人賣珠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買櫝還珠」,用來比喻捨本逐末,取捨失當。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牙慧,言談間流露出的智慧。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後慧。』」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清.袁枚〈寄奇方伯書〉:「大概著書立說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賦詩作文,都是自寫胸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