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記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記錄刊載。如:「這篇報導忠實的記載了整個事情的過程。」也作「紀錄」、「記錄」。
2.記於書冊的資料。如:「這篇記載很有參考價值,你一定要看。」也作「紀錄」、「記錄」。
國際標準號碼及其他必要記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際標準號碼及其他必要記載項是記述編目的著錄項目之一,其著錄內容包括:標準號碼、識別題名、獲得方式、裝訂及其他區別字樣等細目。標準號碼的著錄,若為圖書,記其國際標準書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簡稱ISBN);若為連續性出版品,記其國際標準叢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國際標準書號是圖書的身分證字號,一書一號,絕無重覆,在書目查詢中,最具獨特之辨識功能。識別題名(Key Title)僅用於連續性出版品,若有識別題名,著錄時以等號引出,記於國際標準叢刊號之後。獲得方式記載資料之價...
記載測圖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測圖法又稱測記法,為碎部測量方法之一,係由外業人員將地形大要繪成略圖,使用經緯儀、羅盤儀及卷尺等器材,實量各項所需之資料,再由繪圖人員據之以繪成圖。此法由於施測費時,又易生錯誤及遺漏,故僅適用於實地地形簡單之大比例尺測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記錄。如:「記載」、「刊載」、「轉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記載事物的書籍或文字。如:「日記」、「筆記」、「札記」、「遊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記載。《墨子.明鬼下》:「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隸也,著於丹書。」
囫圇吞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囫圇吞棗」原作「渾崙吞棗」。《碧巖錄》卷三記載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問趙州和尚是否曾親見過南泉大師?趙州打了個比喻,回答說:「鎮州出產大蘿蔔頭。」本來這位僧人問趙州時是別有用心的,想不到趙州不直接回答他的問題,打了比方。這番對答,表面上看來真是無味,直堵人口,害得這位僧人才一開口,卻只換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趙州此番回答若是聽在有智慧人的耳內,恰如電光石火,一聞便透徹心靈。否則,想破頭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為鎮州出產大蘿蔔頭,天下人皆知,趙州去參見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這位僧人明知故問,所以趙州才會如此回答,不跟他囉嗦。恰如曾經有僧人問九峰和尚:「是否見過延壽和尚?」九峰回答說:「山前的麥...
杯水車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杯水車薪」就是只拿著一杯水,卻想要去消滅一車子薪柴所燃燒的火。這句成語的典源從孟子的一段話而來。在《孟子.告子上》裡面,記載了孟子說過這麼一段話:仁的力量很大,它可以像水消滅火一樣去消滅不仁的事。但是當今行仁的人並沒有真正全心全意去做,力量當然就小了。就好像只拿一杯水卻想要滅掉一車子薪柴所燒起來的火,怎麼可能辦得到?於是不但消滅不了不仁的事物,反而助長它們的氣燄,最後還會弄到自己被滅亡。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好像我們今天有一些為善的人,只注意到善名,並沒有真心誠意要去行善,於是對於不善的事情,就會說:「我也盡到行善的一份心了,但是因為社會上壞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也沒有辦法。」本來善絕對可以勝惡...
暴殄天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而當時商的西方屬國周,在位者為武王姬發,他任用賢士呂尚、周公等,國勢非常強盛,於是起兵伐紂。《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在征討商紂前,祭告天地的一段話,他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蹧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尸位素餐」係由「尸位」及「素餐」二語組合而成。 「尸位」見於《書經.五子之歌》。根據記載,夏朝君王太康成天不理朝政,只知沉湎於享樂,以致於百姓都不再擁戴他。太康遊樂過度,已經到了不知節制的地步,甚至有一次在洛水(今河南省境內)田獵時,竟然一去就是百天,最後有窮國領袖后羿,因為百姓無法再忍受這樣的國君,將他阻絕在黃河而不得返國。 「素餐」則見於《詩經.魏風.伐檀》,詩歌內容是在諷刺在上位者不勞而食。詩人透過反詰設問的手法,反覆提到:有人不耕種、不收割,為何可獲取三百家的榖糧?有人不上山打獵,為何院子裡掛得都是貆的毛皮?詩歌末尾則說出君子們可是不會白吃、白喝而不從事勞動。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