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7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誦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徒或僧尼念佛經。《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看守著洞中,自早夜焚香誦經,我到人間走一遭去也。」
2.戲稱人嘴裡嘮叨不停。如:「你一天到晚就像誦經一樣,煩不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有特殊價值,被尊為典範的著作。如:四書、五經、十三經。《荀子.勸學》:「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讀出聲音。如:「朗誦」、「誦經」、「背誦」、「誦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僧侶誦經祈福的活動。如:「作齋」、「起齋」。
危言聳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實緣軍事日亟,不得不倚重龍驤,且自來責備之嚴每在賢者。前此欽奉上諭,十月皇太后六旬慶典,尚停點景誦經,臣下何敢不移孝作忠,以免為人指摘。用敢布其腹心,為此不情之請。可否俟防務稍鬆,再行回秣。
束手無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點辦法。還不到一年,身體縮回像小嬰兒一樣,得由他母親和妻子輪流提抱。到了他的生日時,家人請來和尚為他誦經祈福,準備了齋食,他的妻子用釵子挾著齋食一點一點地餵他,不一會兒,就能進食一小碗了。從此之後,每天的飲食量日漸增加,身體也漸漸長大,不到半年,就已經恢復他原來的樣子了。後來「束手無策」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拱手無措」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對問題時,毫無解決的辦法。出現「束手無策」的書證如宋.王柏〈書先君遺獨善汪公帖後〉:「今正恨襄樊失守,人物眇然,蓋於安平無事時,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三綱五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皆為舊時的倫理標準。後泛指一切的人倫大道。《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小生慣讀經史,教導鄉里徒弟,無過是教他學習個孝、弟、忠、信的道理,識得個三綱五常。」
鸚鵡學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鸚鵡學人說話。《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後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搬嘴弄舌。
小和尚念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有口無心。誦經時,小和尚只是跟著念,而不明白其中含意。用以比喻人心直口快而無惡意。如:「我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您可千萬別介意。」
老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老的和尚。[例]寬廣的大殿中只見一老衲在低聲誦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