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講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解傳授。漢.王充《論衡.謝短》:「夫儒生之業五經也,南面為師,旦夕講授章句,滑習義理,究備於五經可也。」《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三》:「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講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授法是教育方法論之一,研究教學的科學與藝術。其內容包含:教學目的與目標的決定、教學的原則、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與組織、教學方法與技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反省、學生成就的評定等。
  西方哲學家如柏拉圖(Plato)也曾論及教學,但真正重視講授法者仍以康門紐斯(J.A. Comenius, 1592~1670)為先驅。康氏重視自然的方法,著重由內而外的發展與學習。在〔大教授學〕(The Great Didactic)一書中,強調使用視覺幫助及借感覺來學習,重直觀經驗。並提出科學教授法原則,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及順乎自然循序漸進的教學。其後盧梭提出重視兒童天性的看法,促使教...
講授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講授是最普遍使用的教學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時各項講授內容和活動的排列與程序構成其結構。講授結構因人而異,變化多樣,沒有規章可循。
  講授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傳統型結構,問題中心型結構和連續型結構。
  傳統型講授結構,是把整個講授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幾個小節,每個部分和小節中都包含幾個重點、一些例子、對重點的延伸解釋,以及最後的總結。這種結構已被沿襲使用多年,許多教師均已駕輕就熟,但用這種結構講授,太千篇一律,學生極易感到枯燥。
  問題中心型講授結構是以問題展開講授,討論不同的解決方法,及各種方法的特點和局限性,最後總結。這種講授結構可吸引學生的注意...
講授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機器學習方法。對環境提供的知識和建議進行選擇或形式化並建立知識庫,使機器得以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如:「演講」、「講話」、「講故事」。
說明、解釋。如:「講課」、「講評」、「講經」、「講解」。
注重、顧及。如:「講交情」、「講面子」、「工作要講效率。」
商議。如:「講和」、「講價」、「講條件」、「講價錢」。
較量、比較高下。如:「這次競技是講文的還是講武的?」
量詞。用於計算講次的單位。如:「民生主義第三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學術相傳習。如:「講授」、「函授」、「傳授」。《三國志.卷四三.蜀書.王平傳》:「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心中著急。《陳書.卷三三.鄭灼傳》:「灼常蔬食,講授多苦心熱。」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作了整理。秦朝時民間所藏的《書》基本上被焚毀,國家所藏的《書》也毀於戰火。漢文帝時,秦朝博士伏生講授保存下來的28篇《尚書》,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稱為《今文尚書》。《尚書》的稱謂中“尚”便指“上古”,記載上起堯舜,下至東周,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的舊宅,從牆壁夾層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寫成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除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晉後,《尚書》全部散佚。東晉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包括與《今文...
赫爾巴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著名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受母親的影響頗深,一生中於許多大學教書,最後於Konigsberg大學教授,講授哲學及教育學,並創辦研究所,負責教師培育及教育之實驗,奠定了教育成為一門「學」科之基礎。 赫爾巴特的哲學觀赫爾巴特受教於費希德,但未受費希德理想主義之影響,其哲學思想偏向「唯實主義」。背景是18世紀啟蒙運動,產生孔德的實證主義,從法國傳至德國,此種思想重視經驗,並以實用的價值說為主,加上科學工藝知識之發達,這也影響了赫爾巴特的哲學觀。 赫爾巴特的教育觀赫爾巴特的教育觀,主要受到倫理學及心理學的影響以下說明之:教育目標:...
因陋就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容實有出入,且兩派學者的治學研究態度更是大相逕庭,今文經學者偏重微言大義,被朝廷視為標準,由博士學官講授;古文經學者則偏重於名物訓詁,流傳於民間。因此兩派學說時見互相攻詰對立。劉歆是西漢末年的古文經學者,為劉向之子,他繼承父志,整理群書,編成《七略》,是我國目錄學的鼻祖。當時劉歆為了支持設立古文經的學官,撰〈移書讓太常博士〉,責備太常博士,認為他們不重視古文經的價值,只在今文經的斷簡殘篇中,做分析文句的瑣碎工作,態度馬虎,不求完備,這樣即使窮盡一生也無法對經書完全通曉。後來劉歆文中的「因陋就寡」演變為「因陋就簡」這句成語,比喻遷就簡陋的現有條件去做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