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趙武靈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趙國國君。名雍,生卒年不詳。為方便與胡人作戰,教百姓改襲胡服騎射,陸續攻滅中山國、林胡、樓煩,國勢大盛。在位二十七年,後因長子安陽君作亂,被困於沙丘宮餓死。諡武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主,或一種爵位。如:「王室」、「帝王」、「女王」、「國王」、「親王」、「王公大臣」。
群體的領袖。如:「蜂王」、「汽車大王」、「萬獸之王」。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棋王」、「拳王」。
泛稱國家的。如:「王法」、「王師」。
姓。
統治。如:「王天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驗。如:「靈驗」、「試試我的法子,看靈不靈?」
最精明能幹的。如:「萬物之靈」。
聰明、不呆板。如:「靈活」、「靈巧」、「機靈」。
鬼神。如:「神靈」、「山靈」。
超自然的精神感應。如:「靈感」、「靈機一動」。
死者棺材或與死者有關的。如:「靈位」、「移靈」、「守靈」。
人的魂魄、精神。如:「靈魂」、「心靈」、「性靈」。
明曉事理。如:「冥頑不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技擊有關的。如:「武功」、「武術」。
與軍事有關的。如:「武備」、「武器」。
勇猛。如:「威武」、「孔武有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國名:A>戰國七雄之一。B>前趙。東晉五胡十六國之一。C>後趙。東晉五胡十六國之一。
姓。
趙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前541)春秋時晉國大夫,盾之孫。父朔為屠岸賈所殺,朔妻遺腹生武,賈追索甚急,賴程嬰、公孫杵臼全力救護,始免於難。後繼立為趙氏後嗣,歷任新軍、上軍之將,執晉國政。晉平公十二年(西元前546)與楚屈建主持弭兵之會。諡文。也稱為「趙孟」、「趙文子」。
毛遂自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2) 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3) 合從: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因六國地處南北,故名「合從」。從,音ㄗㄨㄥ。 (4) 楚:國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5) 蚤:通「早」。 (6) 穎脫而出:錐處囊中,尖端必冒脫而出。比喻顯露才能而超越眾人。見「脫穎而出」。
一言九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注解〕 (1) 平原君:?∼西元前351,名勝,戰國趙武靈王之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2) 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3) 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 (4) 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5)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6) 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
流言蜚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謠言的破壞,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此處的「流言」亦是謠言的意思。 「蜚語」則是出自《鶡冠子.武靈王》,趙武靈王是一位有為的國君,他曾經教導人民胡服騎射,學習胡人的優點,來強大自己的國力。有一次他問龐煥說:「我曾經聽飛語流傳說:『百戰而能得勝,不是最好的;不戰而能得勝,才是最好的。』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呢?」這裡的「飛語」指的是沒有根據的言論,同「蜚語」。後來這兩個典源合成「流言蜚語」,指製造不實的傳言,用來詆毀他人。後泛指謠言。
脫穎而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 〔注解〕 (1) 平原君:趙勝(?∼西元前351),戰國趙武靈王的兒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當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2) 末:物體的尾端、頂梢。 (3) 毛遂:戰國時趙國人,生卒年不詳。為平原君門下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4) 蚤:通「早」。 (5) 穎脫:錐處囊中,尖端必冒脫而出。穎,物體尖銳的末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