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92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通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晚上到天亮、徹夜。《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滕二孫濮陽傳.滕胤》:「胤白日接賓客,夜省文書,或通曉不寐。」
2.明白了解。唐.韓愈〈答陳商書〉:「辱惠書,語高而旨深,三四讀尚不能通曉。」《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為人聰俊,廣覽詩書,九經三史,無不通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知道、明白。[例]知曉、通曉、家喻戶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明白、了解。如:「通曉」、「精通」。《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自我。
鏡花水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僧肇、僧嚴一同從事譯經工作,並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義理。當時漢譯佛經日多,但品質不一,內容難解。鳩摩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筆簡潔暢達,為世所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為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問答錄,又稱《大乘大義章》、《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書中闡明了大乘佛教的教義,並反覆論述有關法身的問題。佛家把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形成之物稱為「色」,非此四大元素所形成之物則稱為「非色」。凡色,至少具有色、香、味、觸四種感覺之一,例如水有色、味、觸,風則只有觸。若是非色之物,就像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看來好像有實體,其實觸摸不著,只是個幻象。後來「鏡花水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虛幻不實在。
明哲保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反義:同流合汙,隨波逐流辨似: 明,音ㄇ|ㄥˊ,明智,通曉事理。不可寫作「名」。 「明哲保身」及「獨善其身」都有保全自己的意思。 「明哲保身」側重於「保身」,不使自己涉入危險的處境;「獨善其身」則側重於只顧自己好而不管他人。 明哲保身 獨善其身 辨似例句 ○ ㄨ 事情發生後,大家才對他先知卓見、~的智慧佩服不已。 ㄨ ○ 原本是一位熱心公益的人,現在竟然只求~,這簡直令人無法置信。
休戚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 聽無聳:聽時不豎起耳朵。 (6) 言無遠:言談只論切近之事,不騖遠。 (7) 明令德:通曉善良的品德。 (8) 相:音ㄒ|ㄤˋ,輔佐、幫助。 (9) 休:喜悅、快樂。 (10) 非國何取:指可以打敗任何一個國家。
怨天尤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失敗時,能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別人。學習身邊平常的事物,進而深知自然生滅演變的道理,而能隨遇而安、通曉德義。這樣對人生的了解,已經到達某個境界了,而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也只有上天才會知道。後來《論語》原文的「不怨天,不尤人」演變為「怨天尤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面對不如意時,一味地歸咎客觀環境,而不能自我檢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將一種語言文字,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使人易於瞭解。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釋詁》:「譯,見也。」疏證:「見者,著見之義,謂傳宣言語使相通曉也。」唐.白居易〈蘇州重元寺法華院石壁經碑文〉:「以華言唐文譯刻釋氏經典,自經品眾佛號以降字加金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通曉、了悟。如:「洞澈」、「大澈大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