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逸禮     
瀏覽人次:376 收藏人次:0
書名。西漢景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於壁中得古文禮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的《儀禮〉大致相同,餘三十九篇,今佚,世稱為「逸禮」。
    
瀏覽人次:26885 收藏人次:2073144
逃脫。如:「逃逸」。
散失、亡失。如:「逸書」、「逸經」。
放縱的。如:「淫逸」。
安閒。如:「安逸」、「逸居」、「一勞永逸」、「閒情逸致」。
超群的、超絕的。如:「逸才」、「俊逸」、「技逸群倫」。
    
瀏覽人次:20628 收藏人次:5241851
人類的行為規範。如:「禮俗」、「禮節」、「禮法」、「禮儀」。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如:「禮貌」、「敬禮」、「行禮」、「禮賢下士」。
儀式。如:「典禮」、「喪禮」、「成人禮」、「成年禮」。
贈送人家的物品。如:「禮物」、「獻禮」、「送禮」、「禮金」、「禮餅」。
尊敬、厚待。如:「禮遇」、「禮聘」。
禮拜:A>向神行敬拜禮。B>基督徒於星期日集會,敬拜上帝的儀式。如:「星期日是基督徒做禮拜的日子。」C>一個星期為一禮拜,星期日為禮拜日。如:「下個禮拜開始期中考。」
抱殘守缺     
瀏覽人次:12316 收藏人次:2906932
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禮記     
瀏覽人次:3683 收藏人次:0
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移書讓太常博士》「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儀禮》相同,《奔喪》、《投壺》見於另外四十篇中,禮家將其錄於《禮記》之中,得以流傳,而其余篇章,因為藏之秘府,世人難得一見,後來散逸不傳,稱為“逸《禮》”。朱熹撰有《朱子家禮》一書,他認為“《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阮元在《書東莞陳氏<學蔀通辯>後》說:“朱子中年講理,固已精實,晚年講禮,尤耐繁難,誠有見乎理必出於禮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禮也,五倫...
古文     
瀏覽人次:1438 收藏人次:197319
2.漢代經學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書。《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
抱殘守闕     
瀏覽人次:1172 收藏人次:0
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儀禮     
瀏覽人次:749 收藏人次:0
書名。十三經之一。漢儒稱為「禮經」,或單稱「禮」。漢代已殘闕,當時所傳有三本:戴德本、戴聖本、劉向別錄本。今通行本為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劉向別錄本,十七篇。論述冠、婚、射、喪、飲、祭等禮之儀節。其經文亦有今古文之別,高堂生所傳十七篇為今文,魯恭王得自孔宅者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與今文同,而字多異,十七篇外,則為逸禮。鄭玄注參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也稱為「禮經」、「士禮」。
保殘守缺     
瀏覽人次:734 收藏人次:0
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補殘守缺     
瀏覽人次:452 收藏人次:0
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